清池
中秋節回家,難得父親心情不錯,我們父女淺淡聊天,在得知我月考成績有所進步后,他像過去一樣依然沒有表現出太濃的喜悅感,只淡淡地回我一句“還行”。
“還行”,多么勉強的字眼兒,在我的理解里,這個詞跟“差不多、湊合”近義,類似于對班上中等生的評價,可我明明屬于那種成績沖進前三的學霸啊!不過,我真的已經習以為常了,要知道想從父親的嘴里獲得“不錯,真棒”這樣升溫的字眼兒,簡直是種奢望。
從小到大,我就是在父親的嚴苛管教下成長的,得了第一,他告誡你別太驕傲,畢竟第二名比我差不了多少;考了第二,他會訓道誰會記住第二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穩坐第一吧,他會說道你不愛運動、體能差等問題……似乎在父親心中,我這棵樹苗每天都能生出一些斜枝野杈要他打理一通。夸贊是什么?從他口中我從沒獲得過,倒是否定、批評接滿一籮筐。
就這樣,一路成長,父親用他的嚴苛把我“逼”進了一所名牌大學,也實實在在地在我們父女之間劃開了一道深深的溝壑,我們站在溝的兩岸沉默以對,這讓我對那些能在父親跟前撒嬌玩鬧的女孩總是羨慕不已。
長大后,也明白每個人對親密關系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有許多像我父親這樣的嚴父們,他們秉承“打擊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更何況我的父親曾經是一名軍人,曾經的軍旅生活,更讓他堅信,人只有在嚴格的教育環境下,才能扎實穩健地成長。
只是,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我骨子里的悲觀與不自信,在許多事情上總是不自覺地先將結果考慮得糟糕,默默舔舐挫敗感的苦澀。
都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我承認悲觀、自卑的性格底色很難抹去,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明白了人生的許多選擇都是可以自我掌控的,不是所有的不堪與失敗都要原生家庭去背鍋。
成長如蛻。總有一天我們會蛻掉那些不再適合自己的脆弱的、暗舊的殼,循著本心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心理解碼:我們常常回憶自己的經歷,回想自己長大的過程,覺得父母對自己嚴苛,或者覺得自己曾經在被忽視的環境里長大,自己遭受冷落和虐待,伴隨一些不愉快的過往,或遭遇情感困惑,或許些事情讓我們無法走出困境,并常常引發我們的憤怒、自卑、羞恥,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也許慢慢長大的你,會懂得你的不好、不如意的部分也是你整個自我部分的其中之一,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更重要、更可喜,因為這就像一株植物,在成長中可能要有幾個黃色的葉片陪伴,同時不斷吸收陽光、水、空氣、土壤中的養分,才能繼續生長。所以“理解自我”不是給不足、不如意的歸因找理由,而是一個給自己這株植物添加陽光、水、空氣、土壤等養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