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
高中的時候,我們班里總有幾位“戲精”喜歡模仿土味視頻里的搞笑段子。
一日,一個男生掄起拳頭,揪著同桌的校服領子,滿臉兇狠地吼出幾句金句:“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幾分像從前!”
配上同桌那副悔恨交加的表情,十足一場“兄弟反目成仇,窮小子變富后復仇記”的大戲,一時之間竟覺得還真挺像那么一回事。
我就站在你面前,幾分像從前。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這句話里面很可能藏著一個讓觀眾深陷其中的復仇大戲。但單從這一句話,我們也不難看出,它一方面暗示了從前兩人的交往也許是“平等”的,所以你付出了多少,我也“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回報你多少;另一方面卻也說明人際交往的過程其實并不是恒久不變的,更多的時候,總是會有一方也許因為各種因素使得這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變得“不平等”。
心理學家曾針對人際交往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當兩人一起玩兒迷宮游戲時,假如實驗者采取步步緊逼的作戰方式,盡管對手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也會逐步根據對方的攻勢不斷還擊;相反,如果實驗者針對暴躁強勢的對手一開始就采取禮讓的方式,對手也會逐漸顯得溫和友好,這種效應稱為人際交往中的“同類反應法則”。
在“同類反應法則”中,有效的人際交往應該是平衡的付出和反饋,即我給予你一個善意的微笑,你回我一句暖心的問候。就像蹺蹺板一樣,勢均力敵,就會保持平衡,一直晃悠下去。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身邊也并不缺乏無效的人際交往。而且,這種無效的人際交往通常是從有效的人際交往逐漸變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可以相處得很好,你借我一支筆,我送你一塊橡皮擦,隨著關系越來越親密,這種平衡的狀態卻逐漸會被某一方打破,也許只是因為你今天沒有等我一起去飯堂吃飯,也許只是因為你沒有撿起我掉落的作業本,也許只是因為你不經意間說了一句挖苦我的話語……
從親密的小姐妹小哥們兒變為普通的舊同學,我相信你肯定會有過遺憾和自責。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既然人際交往中存在同類反應法則,那么我們要想保持長久的有效交往,是不是就應該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中多一點兒反思和改變呢?就算是一個很小的,但卻會傷害對方的動作,我們是不是就應該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再決定發不發出這個動作呢?這樣棋逢對手時,對方肯定會接收到我們發射出一個個溫暖的交往信號。
如果真的從同類變成了異類,也無需過于自責和愧疚。臺灣女作家簡媜曾作小詩描繪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知道與你的緣分,也只有這一盞茶而已。結局早已先我抵達,蟄伏于五月的一場雨,十分鐘,或許不夠一生回憶,卻足以使所有年華老去。”
妙不可言的緣分,讓我們在10 分鐘,一個學期,一整個學年,漫長的三年初中里從陌生的新同學變為知己同類,可也許走著走著就成了對方的“異類”。
同類也罷,異類也好,最重要的是,在同類反應法則里,你終于在時光的漫游中成長為問心無愧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