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本,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推進產業興旺,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真正成為有奔頭、有前途的產業。鄉村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支撐,特別要立足于農村當地的優勢資源,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以項目帶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因此,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拓寬發展思路,積極培育農村新業態,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這樣有利于發揮城市企業、城市產業對農村企業、農村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結合加強城市群發展規劃,創新財稅、金融、產業、區域等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優化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分工協作、發揮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引領帶動作用。要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統籌處理服務市民與富裕農民、服務城市與繁榮農村、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與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建設美麗鄉村的關系。
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現在不少城里人之所以向往農村,就是因為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可以緬懷鄉愁的味道。實現生態宜居,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良好生態成為永不枯萎的“搖錢樹”。
在過去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以損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事例不勝枚舉,尤其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更加突出。要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環保意識;要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要科學規劃養殖產業的選址,既要方便成品輸出,又要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破壞。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才能確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我們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還有把文化設施和文化體系搞好,文化建設鄉村文明沒有基礎設施、沒有公共服務體系是行不通的。還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的物質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因此,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
要深刻認識當前農村社會風尚、村民素質、文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刻認識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回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要積極回應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更有古道鄉愁、更加和諧穩定、更富人文情懷的美麗鄉村。
鄉村治理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一個村的發展更是如此。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青年人不斷向城鎮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心化”趨勢日益嚴重。要全面振興鄉村,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同時,要激勵更多優秀的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加強農村干部、農民和新型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要給村干部以適當壓力、發揮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干部作為全村發展的帶頭人,必須要有與時俱進、居安思危的精神狀態。如果一個村的村干部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么這個村莊的發展也就止步于當下,落后于未來。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只有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會關心村里的鄉村振興戰略,把它當成自己的事。因此,黨委政府要給村干部以壓力,使村干部有緊迫感,緊跟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帶領村民致富,同時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治理有效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