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挺
近些年來國際經濟格局不斷改變,明顯突出國際經濟法律制度的不公平性和不適應性,因此急切需要變革。發達國家所主張的經濟法律制度變革太過片面,無法對不適應問題進行解決,也不能夠處理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成功,能夠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的威力,根據這一理念來改革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有著良好的前景。這一倡議是我國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實踐,也是促進全球共同發展與和平合作的方案,能夠在很大程度體現出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治理體系朝著合理公正、公平方向發展的擔當。根據這一條件,我國需要深入研究構建一帶一路經濟法律制度基本原理,本文主要從制度的契約性特征進行分析。
一帶一路下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主要含義是強化政府間合作,建立多層次的政府宏觀政策、交流溝通機制,深刻融合利益,從而在政治上互相信任,并達成新的合作共識。沿線國家可根據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對策進行對接交流,對區域合作措施以及規劃共同進行制定,對于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協商加以解決,在政策方面支持務實合作與大規模項目落實等內容。沿線國家加強政策方面的溝通,即為用發展戰略作為引導,將發展規劃作為藍圖,通過平臺和機制的支持,落實具體項目。
在國際經濟法律制度之中規則具有普遍適應性質,但是契約為封閉的,根據這一情況可知,經濟法律制度有越多的接受者則越可能成為相應規則,因為接受經濟法律制度的人越少,那么越可成為契約。
在通常情況下,規則為統一的,但是契約內容會根據當事方相應的約定存在一定差異。從而可知在國際經濟關系上,有著具體規定則會統一其標準,成為規則的幾率更大,規定反映存在越大的標準差異越可能成為契約。
通常情況下規則有著穩定的內容,而契約具備更大的可談判性,從而可知經濟法律制度有著越穩定的內容,則更具備規則屬性,經濟法律制度有越大的內容,可變性越可能成為契約。根據上述變量可做出綜合判斷系約相較于規則,更加務實、更具靈活性。
為了進一步擴大合作收益,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政策溝通成為獨特的方法,政策自身具有靈活性和務實性等特征,國家之間進行的政策溝通也是這樣,但是一帶一路下的沿線國家進行政策溝通會更加突出這一特征。對于政策溝通主體來說,由于沿線國家有著不同的經濟社會制度和不一致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甚至在文化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可知并不是在各國統一的基礎上進行政策溝通。沿線各國之間為了加強經濟合作,將共同收益實效擴大,所建設的政策溝通通常是以次區域性或者是雙邊方式開展,指的是沿線國家分別開展各項國別政策的溝通在主體方面存在限制。對于政策溝通具體內容來說,沿線各個國家都具備各自的國情,所以應該尊重各國所選擇的發展道路,發展目標以及發展模式。在這樣的條件下,為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置了高度靈活、不刻意追求一致的標準,提升沿線各個國家合作收益作為根本取向。對于政策溝通變化來說,沿線各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政策上,無法保持持久不變。面對這一問題,為了在良好的機遇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共同收益擴大,共同建設一帶一路進行政策溝通,是一個不斷充實、協調和完善的合作方式以及內容,不要求各國發展戰略以及規劃絕對穩定或是相互對接,允許各國對自身政策進行調整。
沿線國家加強政策方面的溝通,對于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來說是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并且能夠凝聚沿線各個國家對于共同建設之中存在的問題達成共識,并形成合力。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政策溝通本身,而是通過政策溝通進行政策協調,加強合作,利用政策協調調整行為主體行為使其適應其他行為體現,并能夠適應預期偏好,將會促成合作。從而可知一帶一路的沿線各個國家加強政策溝通,能夠對其他方面的互通互聯起到服務作用,在這些方面拓寬合作領域之外,還可以為設施聯通提供必要前提,保證貿易暢通,促進資金融通。
直至目前,發達國家更重視通過法律來促進國際經濟的自由化,在推進國家之間經濟合作方面難以將政策溝通的保障性和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法律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萬能的,這既是說明在法律層面,來促進合作屬于消極一體化方式,是通過管制化來加強國際經濟的自由化,比如各國構建關貿總協定主要目的是消除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將國際貿易自由化水平提高。反之,政策溝通屬于積極一體化方式,探究政策溝通本質可知政府應扮演向市場進行服務的角色。一些發達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經濟理念,對政府干預經濟進行反對,其排斥通過政策手段將政府服務市場的作用發揮出來,則不可能和其他國家開展政策溝通或者是政策協調。這之中應注意的是,在必要的情況下,監管一致性要求各國進行國際層面上的協調時,則為主張各國做法朝著“最佳實踐”靠攏。通過這一情況可知,監管一致性要求與一國國內的監管體制變化問題相關,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家間協調過程中越來越趨同于發達國家,這樣會造成的后果是發達國家獲得更多效益,而發展中國家要付出一些代價,因此監管一致性要求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非常有利,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最終形成的不利收益分配要遠遠超過收益生產性。而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政策溝通,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戰略上形成對接互補優勢,沿線國家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調整本國發展規劃及戰略,這都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及互利的基礎上,對接戰略所構成的優勢互補效應意味著通過政策溝通促進沿線國家間合作收益,具備生產性特征。
沿線各個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首先要重視政策溝通,共同建立一帶一路主要途徑是加強目標協調和政策溝通。政策溝通屬于積極一體化方式,在建設一帶一路方面,將堅持市場運作作為前提,將政府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政策溝通不僅不會影響市場,還會將市場試錯成本降低,使市場主體預期更加穩定,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并且在政策層面加強溝通和協調,可將合作渠道拓寬,使沿線國家間在發展規劃及戰略方面存在的隔閡消除掉,有利于在法律層面促進各國間開展經濟合作。其中應重視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為打壓中國迅速提升的經濟實力,將中國經濟模式作為主要攻擊對象,主要是指責中國制定的產業政策,以及規劃等為不公平貿易措施,而在一帶一路這一框架下推進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能夠使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感受到產業政策和規劃對接產生的益處,從而形成的共識能夠消解發達國家在產業政策和規劃等方面打壓中國制造的問題。
沿線各個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需要將全球現階段正在運用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規則當做基礎,專門構建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通過中國的引導和推動構建相關制度以此凸顯出契約性特征。在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之中形成契約性特征,能夠突出結果性選擇這一邏輯,也能夠體現出適當性選擇邏輯。我國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建設一帶一路,主要內涵是各個國家間相互成為合作關系,從而共同發展。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構成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能夠將事后治理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增加制度之中的規則性要素。國際經濟法律制度將規則當做基礎,但在構成中又包含很多契約要素,使中國在法律層面積極探索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新模式,從而反映出一個經濟大國在世界上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