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冶
引言:近幾年來,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為各個行業、企業的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現代化發展過程當中,人才競爭已經成為了企業競爭的主要形式之一。企業“以人為本”的精髓就是以人的意愿、人的感受、人的發展為中心,通過對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促進人和企業健康、全面的發展。在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過程當中,有效的激勵有利于實現員工和企業的有機組合,更有利于組織成績的達成。因此,領導對激勵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對激勵方法和手段的正確運用,對激勵機制保障措施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1.充分激發員工潛力,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一般而言,企業內部擁有完善的激勵理論不僅能夠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激發員工的潛能,提高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分配的均衡性,優化人員結構。此外,如果企業的激勵制度和機制對員工產生了積極作用,那么員工就能在日常工作當中發揮自己的內在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反之,如果企業內部缺乏公平、激烈的競爭環境,員工處于安逸的工作環境中,那么就很難開發自身的潛能,這就不利于企業的快速發展。因此,領導人員可以通過開展一些活動來靈活運用激勵理論,這樣就能促使企業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處于最佳狀態,從而完善人員搭配,提高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合理性。
2.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如果能夠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完善且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激勵體制和制度,這樣就能在企業內部營造公平的競爭氛圍,促使全體員工能夠積極工作,這樣就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業績,不僅能夠提高員工自身的薪酬水平,還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然而,部分企業內部缺乏完善的激勵制度和機制,那么就會產生普通員工創造的企業效益高于優秀員工這種不良現象。因此,除了建立完善的激勵體系以外,管理人員還要在企業日常運行中對體系的內容有效落實,這樣才能促使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高,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 以人為本,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制度。一般而言,部分企業普遍選用物質方面的獎勵來對員工的進行激勵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實際上,除了物質方面的激勵,企業員工還需要精神方面的激勵。在企業發展過程當中,相關人員要將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激勵有效地結合起來,結合企業的發展狀況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并嚴格進行落實,同時還要配合完善的考核制度,這樣才能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2.建立系統性更強的企業文化。一般而言,企業內部建立科學的管理理念能夠促使企業形成獨有的文化,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形象,這也是管理體制核心理念的另一種表現。然而,部分制度的運行環節無法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親切感,因此,在對相關制度進行落實過程當中,管理人員要提高企業文化的建設強度,在保證全員參與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員工學習先進的企業文化,這樣就能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的凝聚力。此外,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而言,相關人員要規范口語標號和行為,制定完善的價值觀念和保障制度,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就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
3.加強對員工的精神激勵。對于精神激勵而言,其是員工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柱,可以為員工提供充足的動力,促使員工在日常工作當中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這樣才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一方面,領導人員要充分了解員工的基本情況以及生活狀況,工作崗位要按照不同員工擁有的特長以及興趣愛好來安排,還要配合員工制定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企業領導要在員工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員工的業績進行考核評價,積極引導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對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精神方面的獎勵,從而給員工的精神層次帶來提升。
4.獎懲激勵。在企業的管理中,對員工的獎勵措施是激勵員工最有效的手段,對員工工作表現的肯定,能夠使員工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提升這種工作行為。反之,當員工的工作出現問題時,公正的懲罰,即對員工表現的批評,則會讓員工減少類似工作行為的產生,適當的懲罰有利于緩解消極因素,甚至變消極為積極。因此,只有將獎勵措施和懲罰手段相結合,獎懲激勵的效果才會達到最大。領導在運用獎懲激勵方法時,必須做到科學管理。當員工為企業創造顯著的價值時,領導者應該給予及時、肯定的評價和獎勵。當員工犯錯誤的時候,領導應該及時指出,及時的獎懲才能保證激勵的效用。獎懲激勵的前提是要保證獎懲的準確性。領導者必須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員工進行獎勵和懲罰。在工作單位中,每個員工的工作表現不能及時準確地被管理者捕捉到,責任追究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就要求管理者在調查事實的基礎上再做出獎懲,既不會讓員工產生不公平感,也不會使得力員工感受不到重視。領導者在表揚和批評員工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批評員工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地點和語氣態度。言過其實的批評將降低員工的自尊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使企業人心渙散。
5.按需激勵。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個人具有不同層次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轉移會有所變化,即需要具有個體差異性和動態變化性。因此,管理者在實施激勵時,絕對不能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必須要注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針對情況不同的員工,采取有差別的激勵手段,滿足員工不同的需求,使激勵效果達到最大。在實施按需激勵法時,首先應該走進員工的工作生活中,了解他們的苦與樂,按照實際需求,制定一個員工需求表,然后分析每個員工的迫切需要是什么,需要是否合理,企業能否滿足他們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根據他們創造價值的大小,通過科學的考核機制,不斷調整激勵機制。比如在企業中,藍領階層和白領階層的需求就不同,前者關心的是物質報酬,而后者注重的是個人的發展空間,管理者在激勵時就應針對這種情況給對企業做出貢獻的基層員工實施物質獎勵,工資獎金相應地增加,提高他們的物質待遇水平,實現高收入對應高貢獻;對知識型員工,則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上升機會和提升能力的空間,給予更多的鍛煉和學習機會,使他們更快地成長起來,而且隨著人的需要的變化,不斷更新激勵方法。
結束語:綜上所述,對于任何一個企業管理者而言,其必須將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激勵機制有效結合,建立科學完善的激勵體系,這樣才能在企業日常運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激勵理論的作用和價值。此外,在建立激勵體系的同時要配合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這樣才能促使員工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狀態,提高企業管理的水平,在企業內部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收益,還能推動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