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莉濤
引言:“大數據”的概念是麥肯錫在2011 年首次提出的。麥肯錫將大數據定義為一種新的數據處理方式,傳統的信息技術在一定時期內是無法實現和超越的。隨著移動物聯網、互聯網以及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社交網絡、新浪微博等全新的多媒體信息平臺的出現,數據以空前的速度爆炸和積累。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世界上的一切都面臨著數據。我們每天的生活軌跡都會導致一定量的數據出現:刷微博、網上購物、打電話、聊QQ、登錄微信、發短信、在支付平臺上支付等,大量數據實時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發展,這種數據也轉化為數字形式,可以采集、分析,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整合和挖掘,這就會使得個人信息產生被泄露的風險。此外,政府機關在行使其職能之時中會收集海量的個人信息,這不僅是政府機關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積累的重要資源,也是政府了解社會形勢和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創造重要的社會價值。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已經成為國家和企業重要的無形資源,甚至是核心資產。用戶的個人信息在現代社會得以凸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未曾有過的安全挑戰。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問題逐漸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
1.黑客攻擊網站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目前,網站遭遇不法分子攻擊的事件相比以往發生的次數更多,其結果是大量用戶的隱私信息被不法公布。數據庫沖突是一種黑客攻擊。它的原理在于大量的用戶數據,在掌握用戶相同的注冊規律時,嘗試登錄其他網站。由于相同的帳戶密碼被許多用戶在不同的網站使用,網絡不法分子可以嘗試通過獲取網站中用戶的賬戶URL來登錄B。如果操作成功,就會使得大量用戶的隱私信息被泄露。
2.用戶網購遭遇的個人信息泄露。如今,產業外包的普及,使得網絡購物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支付寶平臺、電信運營商、物流公司、保險公司等多個信息平臺流動,信息泄露的方式也隨之變化莫測,而賣家的第三方服務軟件、快遞公司和電信運營商、任何平臺的保險公司都有漏洞或入侵,就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3.用戶歷史記錄被廣為分析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用戶總是暴露在“外部眼”之下,用戶的所有個人信息被企業無形中控制。如果企業不正確使用這些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授權使用挖掘,將會導致大量用戶的隱私泄露。
1.立法層面。新《網絡安全法》頒布前,我國沒有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項立法,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也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法律中。雖然《網絡安全法》從多個方面對公民個人信息作出了保護性規定,但仍存在法律規定不夠具體、可操作性差等問題。比如,個人信息的范圍怎樣確定?個人信息法律界限不清的問題如何解決?可以交易的個人信息有哪些?誰有權使用公民的個人信息?使用范圍和限制是什么?公民個人能否享有選擇權和使用程度控制權,是一個立法缺位的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存在爭議。
2.司法方面。個人信息披露權的保護呈現出“舉證難、成本高、收益低”的不對稱局面。在司法實踐中,個人信息公開后,當事人往往因維權成本高、收益低而放棄尋求法律救濟,或因司法維權過程中舉證難而敗訴。在司法領域,在保護個人信息權的同時,在分配舉證責任時,當事人如果無法用證據證明所主張的事實,則需要承擔舉證責任所帶來的不利后果。被侵權的公民個人不能提供足夠證據證明其權利要求的,應當承擔相應的不利法律后果。但從資金、技術等證據收集的難易程度來看,對于公民而言,提供證據的能力相比較于信息泄露者競爭要弱勢很多,從而難以形成就舉證能力的平衡。
3.行政監管層面。目前,在管理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層面,存在執法機構行動不一致的問題。政府尚未設立一個明確和專屬于個人信息安全領域的執法機構。在現實生活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只負責人員和勞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金融監管機構只對金融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承擔責任,個人信息的保護網絡和電信信息只由通信管理部門來管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管理機構雖多,但相對分散、不一致。不同的管理部門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同,管理相對混亂。此外,各行政部門的數據庫缺乏交流,行政工作效率不高。
1.提升用戶的信息安全意識。在大數據時代,不同的個體作為一個整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關系網絡。每個人都與網絡系統密切相關。對用戶來說,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只有樹立正確的信息防范意識,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身信息的泄露和利用。因此,用戶在網絡社交時,應提高安全意識,不泄露密碼,點擊未知信息鏈接,下載不規范應用程序,連接公共Wi-Fi。此外,手機或電腦客戶端應定期安裝防病毒軟件,防止病毒入侵。一旦發現信息泄露,要及時采取舉報等措施,防止不法分子乘機作案。
2. 政府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監管。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責任,保護公民信息安全。要加強監督和懲處,減少犯罪發生。此外,政府還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媒體等渠道向公民宣傳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向公民通報防范信息安全的具體措施,提高公民的信息保護意識。其次,要加強企事業單位管理,通過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和嚴懲力度,減少信息被盜的發生。
3.加強個人信息立法保護。加強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用戶自身、政府和法律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泄露的發生。其中,法律是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對此,中國應繼續加強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目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我國雖然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文件,但尚未實施。因此,我國應繼續研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針對當前個人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保護用戶隱私和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細化信息保護范圍,嚴厲打擊關于侵犯個人隱私和使用他人信息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環境有了新的特征,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共同努力才能保證信息安全。各級政府、企業可以從軟硬件技術、國家法律、宣傳教育、系統建設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制度完善,人民群眾也要提高安全防護意識,這樣才可以保證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