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鳳
在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中引進現代智能化、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通過動態觀測系統全面收集水環境變化的動態數據,對地表水污染危害的控制、環境治理工作提供客觀、真實的數據參考,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云平臺計算與3S 技術,提升環保決策的制定與實行的科學性,提升環境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管控的成本,為人們提供更充足的清潔水源,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均衡發展。
目前,環境問題作為改革時期社會關注的重點,也是政府開展公共治理的重要目標。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在環境管理領域的深入應用,為自動化監測系統的普及奠定了基礎。隨著信息系統應用形式的轉變,監測平臺的功能也逐步完善,在水環境污染情況預警、數據分析、問題反饋、水質評價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優勢。當前階段,地表水監測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凸顯出來,但在具體實施與推廣方面還有待提升。為此,環境管理相關單位不僅應強化自動化監測技術在地表水實際監督、治理中的應用,還應樹立起現代環境管理理念,為水環境問題的有效治理提供保障。
在就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應以系統運行的完整性、成套性為指導原則。其中,水質監測自動化平臺建設的成套性是指對分析、監測儀器的集成化控制以及完善配套設備。而系統建設的完整性是指在功能設置方面的全面性、完整性。基于完整性、成套性原則,逐步完善水環境監測體系的功能,推進監測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改革進程,是當前階段監測部門提升水質監測精準度、真實度的關鍵所在。在進行地表水環境自動監測過程中,一旦出現分析儀器管道堵塞或監測器被污染等狀況,就會導致監測精度受到影響,有時還會出現儀器失靈、損壞等問題。因此,為有效避免故障問題對監測工作的不利影響,需要技術人員先進性取樣進行預處理,與水質監測系統配套進行,保證系統監測數據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目前,對水質進行自動監測的系統驗收管理包括:數據分析法、試驗數據對比、對系統完整性與成套性相關指標的考察、圓形狀況的審核與檢驗等內容。為提高監測系統驗收的效率與工作質量,我國針對監測系統運行驗收工作出臺了標準化的辦法與規定,為監測站提供了專業化的指導。與此同時,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技術在環境管理領域的應用,推進了環境監測信息化、自動化發展進程。相較于傳統水質監測技術,自動化監測平臺的數據采集更全面、及時,信息處理更高效、準確。為保證監測系統的有效應用與推廣,監測部門應加強信息基礎軟件、硬件方面的建設投入,不斷完善地表水環境監測系統,建立與地表水環境監測相關的數據體系,進而細化水質監測各項數據指標,全面提升水環境的整體監測質效。
環境管理與監測部門在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時,需要精確度高、可靠性強的數據進行支持。因此,為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環境部門應合理運用自動監測設備對水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不斷提高儀器測定的精確度、廣泛性與靈敏度,推動地表水環境監測有序展開,確保水環境監測質量。同時,將測量結果與質量評價體系結合起來,與人工檢測數據進行橫向對比、縱向分析,對水環境的實際變化情況進行記錄,通過等效性、精確性分析,建立健全適用于自動監測評價工作的管理體系與技術規范,根據不同水體、水質等特征,研發出針對性的監測與數據采集等相關設備,不斷提升監測數據的精準度。
現階段,監測站的系統運維成本相對較高,對水環境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為保證監測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監測站應結合自身發展需求,采用分級建設的形式,搭建自動化、動態化管理平臺。如,監測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建設站房,不能建設站房的位置可建設簡易站或微型站,拓展自動監測系統的覆蓋面,將監測工作與常規化管理工作結合起來。與此同時,為提升自動化水環境監測平臺的運用水平,監測部門應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在全面提升工作隊伍專業技能應用水平的同時,提升工作人員的信息素養,為自動化平臺的平穩、高效運維提供人才保障。
在水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反饋與存儲的過程中,數據信息普遍存在規模大、性質復雜、計算難度大等方面的特征,為保證面向水質評價與治理決策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監測站應當加強數據綜合分析能力,綜合分析污染物排放量、流速、流量等數據信息,明確污染物濃度變化的關聯度,對水質周期性變化規律進行調查與分析,逐步完善監測系統的預警功能。除此之外,監測部門應注重自動化系統的革新與升級,結合先進的管理技術不斷提升系統的應用功能,增強環境控制、治理與保護能力,對水資源進行科學開發。
結語:將自動監測技術合理應用在水環境監測工程中,不僅可以對地表水環境進行動態、全面的監管,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對污染嚴重地區進行重點治理,同時,通過真實、可靠的監測數據還可以為環境治理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隨著水環境監測技術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實現集成管理、動態預警、實時控制、準確評價等目標,為現代環境監測管控體系的建立健全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