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進,輔小榮,張春富,王國連
(1.鹽城工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江蘇鹽城224051;2.江蘇長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鹽城224051)
新能源產業是江蘇省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江蘇省“十三五”規劃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的要求,江蘇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挑戰[1]。在此背景下,新能源產業轉向注重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與能耗的軌道上。因此,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是提高新能源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依托是技術創新人才,提升創新要素的關鍵是人才,產業創新能力由人才結構決定。然而目前許多新能源產業還存在技術創新人才短缺的問題。由于產教融合在優勢互補、知識交互、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有必要構建基于產教融合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人才支撐體系。
目前,江蘇省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人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總量不足;二是結構不合理。其具有充足的產業一般人才,但缺乏優秀的技術創新人才。由于技術創新人才的不足,江蘇省新能源產業創新水平的提升受到一定的制約,以致市場競爭力偏弱。
江蘇省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結構較為單一,其主要體現在:絕大多數技術創新人才僅具有本科層次的學歷背景,而少量人才具有碩士及博士以上學歷,且缺少從事交叉學科的研究型人才,導致整體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視野狹窄;高層次領軍人才偏少,難以對新能源產業開展技術攻關;由于企業管理的約束,使得技術交流限定在企業內部,無法形成可持續交流的開放平臺。
江蘇省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人才儲備不足。對于大企業,只有30%左右的技術創新人才從事開發與研究工作。在中小企業中,由于優秀員工對薪資、工作環境等有更好的期待,不愿意長期留在原企業,因而導致技術創新人才的流失較為嚴重,人才儲備不足。
人才優勢和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是推動新能源產業向前發展的兩個基本要素。很明顯,江蘇省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江蘇省擁有眾多高校與科研院所,它不但使高層次人才數量規模得到顯著發展,而且獲得了許多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但是,人才數量的增長并沒有對企業的自主創新及高校的發展產生明顯的帶動作用[3]。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將人才優勢融入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無法有效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為了應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人才需求的急增,江蘇省許多高校如鹽城工學院、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提供了相關專業。新能源專業涉及多門學科領域的知識,且學科跨度范圍較廣,對技術創新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4]。而目前,高校的教學通常是由剛邁入校門的博士來完成,這類群體一畢業就走進高校,缺乏實踐經驗,精通多門學科專業的研究型人才較少,因此,難以培養能夠掌握多門學科知識的技術創新人才。
產教融合通常是指企業為了解決技術需求,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展開合作。目前,產教融合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式,它能夠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推進產業的創新發展[5]。但由于長期受到體制與機制的影響,產教融合在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校企合作主體常著眼于各自的局部利益,缺乏全局意識,其合作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導致合作的整體性與深度不夠,忽視了人才合作,且體系之間相互封閉,難以實現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與市場需求對接,同時很少有企業愿意投入精力來進行人才培養,因此,兩個系統難以根據制定的整體目標進行實質性的合作[6]。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難以深入進行產教融合教育。此外,產教融合的深度不夠、層次偏低,難以對人才與技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與整合利用。
為了促進科技創新創業,江蘇省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規。而對于產教融合,江蘇省雖然出臺了許多宏觀政策,但極少實施具體的政策對其進行支持。因此,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節、產教融合中的管理與協調機制以及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完善。此外,產教融合中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由高校來承擔,沒有形成具有指導作用的系統性政策法規,可持續動力不足,且相關的機制、法律法規等尚未完善,沒有完全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從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迫切需要技術創新人才支撐體系來實現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升經濟轉型的迫切要求出發,文章結合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自身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江蘇省的高校數量及在校大學生數量居全國第一,擁有眾多部屬及省屬科研院所,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因此,從構建校企人才共享機制和建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兩個方面來培養技術創新人才。
在構建校企人才共享機制方面,高校應該采取一些措施鼓勵教師參與新能源企業技術的研發、工程的管理等,將高校的理論優勢用于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高校將新能源企業中的優秀技術與管理人員聘請為校外企業導師,加強對新能源專業學生的實踐指導,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技術創新人才的持續輸出奠定基礎。
對于江蘇省而言,要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則必須大力建設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如鹽城工學院擁有室外風光互補與并網實驗室、室內風力發電實驗室、風電機組檢測與控制實驗室、電氣與新能源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等。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因此,校企雙方應該充分利用各類實驗室以及實驗中心,為合作方開展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場所。
校企科技合作是將高校科技成果與區域經濟建設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不僅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利益為基礎,而且能夠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使科技合作中技術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以鹽城工學院為例,校企雙方共同開展了風電、光伏發電整機性能、機械性能、電氣性能等相關技術研究。如校企雙方共同開展了“鋰電池供電高速大功率電動汽車增程器的合作研發”“多功能光伏并網逆變器研發”“智能配電網中大規模BESS 控制及動態優化調度研究”等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聚集了用于創新的資金、技術創新人才、高校科技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召開新能源技術交流會,及時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建立行業學院,使高校專業的設置能夠更好地契合產業發展需求,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校成為可持續輸出技術創新人才和技術創新的基地,即人才智庫。如鹽城工學院與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國家電投集團江蘇電力有限公司、華北電力大學等單位共同建立了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因此能夠集中各方的優勢資源來培養新能源產業急需的技術創新人才。
江蘇還應該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去聚集一批高水平國際人才來江蘇從事產業技術創新,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江蘇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及管理水平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校企合作的交流與共享機制,從利益驅動、調控協調,產教融合過程中互相監督、互相補充等方面,充分激發高層次人才服務企業的積極性。實施人才雙向流動的政策措施,進行長期性、穩定性協作以及服務人才培養。
建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做好人才的各種后勤保障工作(住房、薪酬、子女教育等),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特別重視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如對于優秀的技術創新人才,除了享有工資外,還應該得到額外的獎勵(如利潤分配)。同時,營造一個輕松愜意的工作環境,使他們融入企業的體系,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工作熱情與創新潛能。
為了對新能源產業進行規范,政府應制定一些具體的政策法規,加快產教融合法律體系的構建,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明確產教融合主體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分工和協作,實施一些激勵政策,使企業更愿意將精力用于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從而營造一個產教融合主體都愿積極參與的良好制度環境。
另外,在研發、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驗收等環節都需要有具體的政策。首先,對于項目驗收環節而言,并不是簡單地發論文,而應該通過同行專家對科研成果進行評議,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比重。其次,應該建立獎勵激勵制度,對其中的優秀項目和優秀個人進行學校和個人獎勵。
根據產教融合的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需求,文章從江蘇省產教融合的實際出發,結合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自身的特點,分別從新能源產業發展人才瓶頸、院校專業人才資源及新能源研究平臺、新能源產業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綜合改革方案,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力度,旨在不斷探索構建技術人才支撐體系,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提高合作成效,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