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之慧,馮卉姍,楊東紅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21世紀社會正朝著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醫療模式的逐漸轉變,各大醫學院校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信息時代新知識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沖擊[1]。在21世紀的今天,數字化技術的革新為口腔醫學專業教學提供了新的選擇,口腔醫學教育模式也應隨之做出深刻的變革。努力開展醫學教育信息化改革,將醫學專業課教育教學與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有效地融合,是高校醫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9 年末新型冠狀病毒突然襲來,全國各省市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疫情防控的需要嚴重影響了各大高校的教學計劃。為了如期實施既定的教學內容,佳木斯大學遵照教育部和黑龍江省教育廳“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原則全面開展了網絡教學。網絡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時期廣泛應用,對高校教師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尤其醫學專業課基礎知識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相關,如何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的時期采用網絡新技術進行教學,順利開展網絡線上直播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使醫學專業課教學更加生動。
為了激發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技巧和實踐探索能力,佳木斯大學“口腔正畸學”教研室在確保專業課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將項目教學法引入了網絡教學。在“口腔正畸學”實驗課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口腔正畸學”實驗教學事半功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積累了大量的授課經驗和實施策略,提升了口腔醫學專業課教學水平,可以為口腔醫學專業其他課程尤其是實驗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進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口腔醫學人才。
在信息時代化的今天,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互融合使得網絡教學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指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網絡教學即學校利用計算機網絡為主要手段教學,是指利用計算機開設的遠程教學系統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融合到教育中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遠距離教學[2-3]。在線課程作為網絡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各高校不斷嘗試建設在線課程以致力于推動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進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教師在應用網絡技術進行直播教學時,以互聯網為依托不但將書本上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傳授給學生,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本專業國內外最權威、最前沿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拓寬了教學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建不受時空限制的教學環境。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授課時間和固定的教室,在學習時間的掌控及地點的選擇上獲得了主動權,只需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在網絡上學習時,身心更加放松容易進入狀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于未掌握的知識點可以回放,反復學習提高了學習的質量[4]。此外,學生還可以借助網絡的交互功能實時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使學生的學習實現了共享性與連通性。
網絡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具有傳播形式快、組織性強、學習開放性等特點,學生可以依據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合理安排學習計劃,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在自行安排的學習地點通過互聯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老師和授課內容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學管理能力。學生和教師隔屏相望,同學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關注電腦屏幕上展示的課件文案,學生更容易浸潤在生動的授課知識中。線上教學時師生間交流可以通過語音互動、專題答疑、評論區刷彈幕等多種形式,多種互動形式使得學生喜歡參加網絡課堂互動[5-6]。此外,網絡平臺上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利用BBS 論壇、聊天室發布問題在網絡上答疑解惑,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性,更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
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正畸學教育的現狀是在各醫學院校本科生教學中的課程設置比重較小,以理論課教學為主,以實驗課和生產實習教學為輔。正畸學培養目標是初步掌握正畸學基礎原理和基本操作,把正畸臨床操作技能的完善劃分至研究生教育和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7]。
盡管可以利用網絡教學手段在有限的學時內將大量的示意圖、病例圖片、臨床操作視頻等資料展示給學生,將枯燥的基礎理論學習變得生動形象、提高教學效果,但牙合面畸形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矯治方法千變萬化,學生將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仍然困難重重[8-9]。臨床上,正畸患者治療時間大多都需要一年半至兩年,而實驗課學習和課間見習時間僅兩個多月,不可能觀看到完整的病例,在接觸臨床病例不完整的條件下學生對正畸治療缺乏整體認識,制約了“口腔正畸學”本科階段教學的效率[9]。因此,亟待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口腔正畸學”理論知識將其融會貫通、提升學生分析臨床病例的能力,進而提高“口腔正畸學”的教學質量和實踐教學效果,最終達到提高醫療水平、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的目的。
2020 年春季學期,教研室選擇2016 級口腔醫學本科生為項目教學法教學改革實驗對象,通過微信和釘釘平臺網絡教學實施了“口腔正畸學”實驗教學,具體實施步驟為:(1)確定實驗項目任務。教師圍繞口腔正畸學實驗課程教學大綱和網絡教學實際確定4個項目任務,分別是錯合畸形的分類、正畸門診病例書寫、X線頭影測量和X線頭影測量分析。(2)確定實驗方案。任務確定后通過微信群通知學生,并讓學生自由組成6~8 人的學習小組。各小組圍繞實驗項目自主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確定實驗所需材料設備和技術路線,積極與實驗教師溝通確定實驗項目的具體任務和目的。(3)實驗項目實施。釘釘平臺直播教學時,學生依據制定的實驗方案和步驟開展實驗項目,遇到問題及時與實驗教師溝通交流獲得最佳解決方法。(4)實驗結果評估。每個學生上通過智慧樹軟件上交實驗報告和操作任務作業圖片,并由實驗教師使用統一設計的調查表反饋調查所有同學的口腔正畸學實驗學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情況[10-11]。
由于疫情原因,4個實驗教學項目全部通過釘釘平臺完成,實驗課全部結束后通過問卷星軟件向學生發放問卷調查教學效果。問卷結果顯示項目教學法在受歡迎程度、活躍網絡教學課堂氣氛、增進同學間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師生間交流、提高臨床操作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使用等方面優于常規教學方法。此外,實驗課任課教師也認為項目教學法授課效果優于常規教學,能使老師加深對教學工作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授課效率。
口腔醫學專業的課間實驗教學既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平臺,又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團隊意識、創新精神等內隱品質的重要途徑。在“口腔正畸學”實驗網絡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的實踐過程中,課前通過微信群、智慧樹平臺發布項目任務并向學生推送毛燮均教授等老一輩正畸前輩大醫精誠的感人故事和疫情下社會各界傾盡全力支援武漢、白衣天使“逆行”武漢的感人事跡,弘揚醫學生“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救死扶傷、恪盡職守的職業美德;通過釘釘平臺直播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白衣執甲,守望春天”思政課活動和我院醫護人員支援武漢、牡丹江等地疫情防控的感人事跡增強醫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獲得感,塑造學生們醫者仁心的素養和德能兼修的能力,努力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網絡“口腔正畸學”實驗課教學雖然學時減少、內容有所縮減,但實驗項目的選取以原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具有共性的、難度適宜的項目,給學生思考、探索、創新和自由發揮的空間。授課過程中學習小組充分互動與交流,學生活躍的發散性思維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頭影測量實驗項目借助“虛擬仿真醫學實驗教學系統”,讓實驗課更生動,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更能親身體驗醫學的科學嚴謹、醫學生的責任;各個實驗項目的學習過程更貼近臨床,縮小臨床實踐和教學的距離,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豐富知識底蘊,使學生既能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融入思政理念,學生對教學效果持認可態度,教學目標和課程育人的效果已經達到,讓教學過程更加系統完整。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開展網絡教學,為推進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佳木斯大學“口腔正畸學”教研室在實驗課教學中開展了網絡教學,各位任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項目,在確保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實現實驗教學項目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把專業課程的隱性教育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為提高口腔醫學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