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瑄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1168)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講話中指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以及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國民整體科學素養關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公眾科學素養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實現社會價值的內在動力。當今知識信息經濟時代,一個人的科學素養是各種素質中最為重要的素質。
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新時期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各個行業對于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緊迫,職業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科學素養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會不斷影響和改變其價值觀。科學素養培養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要求。終身學習是21 世紀的生存觀念,只有堅持終身學習才能促進創新。創新驅動戰略關乎國家命運,是世界大勢所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提高的戰略支撐;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科學素養是創新人才必備素質。新時期加強高職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勢在必行,是新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科學素養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英文單詞是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由美國學者赫德(P·D·Hurd)于1958年提出,主要指個人對科學的基本理解,其內涵表述目前國際上尚未達成共識。美國學者米勒的三維模式應用比較廣泛,他認為,科學素養包括三部分內容: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對社會的作用。通俗地講,科學素養的范疇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國際科普理論學者認為,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筆者對此持不同觀點,筆者認為,科學精神是科學素養三要素中最為重要的要素。科學精神是決定其他兩個要素的內驅動力。科學精神主要指求真務實、質疑批判、不斷探索實踐、創新進取的精神。科學素養既包括自然科學素養,也包括人文科學素養。國內對于科學素養的界定,主要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且具有應用上述特質處理實際問題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目前,我國高職學生科學素養普遍較為低下。高職院校大多單純強調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等素養培養;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高職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不足,研究不多,并未引起社會各界以及學校的足夠重視。新時期高職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國際社會自20世紀后半期就已逐步認識到公眾科學素養提升對于國家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重大意義,如美國、英國、印度和歐盟都相繼制定了公民以及大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高行動計劃;而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中國科普研究所關于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調查表明,目前雖然民眾科學素養水平逐年提高,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不夠理想[1]。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對于知識灌輸、成績提升以及和學校績效考核密切相關的內容更為關注,對于學生整體科學素養培養重視不足,沒有重視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尤其是科學精神的培養,學生對于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對于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理解等。高職學生科學素養低下,對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偏低,在科學態度、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比比皆是。學生大多缺乏學習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缺乏科學思維習慣,不具備取證、定量分析、不確定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意識和習慣以及能力[2],不會用簡單方法解決復雜問題。
高素質科學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教育。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教育者不具備雙師素質,既沒有意識到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自身科學素養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科學素養培養中,大多把具體科學知識和技能當作培養教育主要內容,忽視了對學生探索尋求事物本質過程科學精神培養;缺乏對學生科學發現、科學方法和創造發明素質培養。忽視對學生質疑、創新進取科學精神培養。人文科學素養培養,更注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內在素質培養和熏陶[3]。高職畢業生知識結構狹窄單一,自然和人文科學素養匱乏。既沒有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索沖動,也缺乏對科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應用,不能夠以科學態度參與社會事務,無法進行科學價值判斷,不具備科學思維習慣。
科學過程的本質是探究,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學生探索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內外很少有機會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只能被動接受某些科學結論。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科學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普遍缺乏鍥而不舍的意志和探索精神;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眼高手低,動手實踐能力較弱,完全不利于就業競爭力的提高以及服務國家經濟發展。
高職學生目前科學素養整體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職教育者大多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自身科學素養也不盡如人意。學生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學習動機較弱,對未來缺乏職業規劃。
公眾科學素養不會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自然而然提高,需要通過教育等方式培養,高職學生也不例外。高職院校應該從科學概念及知識、科學精神和世界觀、科學探究能力以及技術動手實踐能力幾個方面對學生加強培養。
高職院校努力營造崇尚理性和創新校園環境,弘揚倡導科學精神[5]。加強科學教育和科學技術普及,激發學生科技興趣;鼓勵全校師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敢于質疑。
教育是影響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應早日認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科學素養培養對于新時期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將教師科學素養培養作為師資培訓重點,促使教育者盡早樹立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理念,盡快提升自身科學素養以及學生科學素養培養能力。
科學探究實踐需要科學精神維系,科學精神對于國家繁榮富強、民族興盛不衰至關重要。對學生加強求真科學精神培養,可以促使其達到求善、求美,最終樹立真善美統一價值觀,即科學精神最高境界。應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只有培養了科學精神,才能夠自覺學習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并且積極主動掌握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是科學探索活動的生命與靈魂,包括求真、求實、理性和創新精神等。科學精神培養對于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學習以及生活方式。弘揚科學精神在當今社會十分重要,尤其是求真務實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不弄虛作假,實事求是。科學精神還包括不畏艱苦知難而進、勤奮實干、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精神以及團隊精神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 年9 月科學家座談會講話中指出,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要求技術工人具有科技意識。高職院校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所培養人才主要服務于企業。企業職工科學素養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加強創新教育,多組織各種形式和職業技能相關的校內外科學探索和體驗活動,重視學生技術設計能力培養,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高職院校應盡早更新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努力將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和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不僅注重傳授科學知識,更注重傳授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傳授應重點深入討論重要基本概念,而不是盲目灌輸越來越多的零散知識點和信息。多授學生以“漁”而不僅僅是魚。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是比科學知識更高層次的教育內容,了解科研方法有助于綜合素質提升。培養學生掌握理性分析事務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理性和邏輯性,以及實證科學方法。注意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啟迪思路遠遠勝于知識灌輸。課程設置應注重提高學生批判性思考、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既要注重自然科學素養培養,也要注重人文科學素養培養,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更好適應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需求。所培養學生不僅應該具有廣博知識,更應具備創新和實踐科學素養。僅僅具備某些專業知識和技能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探索創新的科學素養才最為重要。
參照國外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先進經驗,由過去注重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逐步轉變為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尤其是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的培養,以及通用技術、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教育。從單純傳授式更新為傳授與探究式并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習得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且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可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儲備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多引導學生關注與科技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發展前沿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質疑、調查、探究的良好學風,促使學生不斷在實踐中學習,從而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未來世界國際競爭最重要的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科技創新人才是一個國家國力強盛最重要的保障。新時期高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職畢業生的學習、思考、想象和創新能力遠比知識更為重要;眼界、境界和格局也比能力更為重要;合作比競爭更為重要。高職院校應盡早更新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理念,尤其是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不斷加強學生自然和人文科學素養,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欲,提升工匠精神、責任感以及團隊合作素質,為國家科技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