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偉
互聯網誕生至今剛剛超過半個世紀,高校也早已不是當年的“象牙塔”。網絡作為新型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后興起的“第四媒體”。各種信息通過網絡,傳播速度非常驚人,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令人應接不暇。繼“山寨”“打醬油”“俯臥撐”“躲貓貓”“雷人”“元芳你怎么看”“神馬都是浮云”“大豬蹄子”等新造詞流行后,“盤它”“我太難了”更有影響力的語匯相繼橫空出世,網絡已經走進了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互聯網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標志,引發了傳播革命和生活革命。互聯網已成為勢不可擋的主流媒體,其強大無比的信息聚合能力難以想象,其無所不能的社會干預能力難以估量,特別是網絡媒體迅速形成的網絡輿情往往洶涌澎湃、難以掌控,成為極具民眾覆蓋力和影響力的輿論力量。曾有網友調侃說道:小時候是我們聚在一起討論經電視等媒體報道過了的事情,長大了變成了網絡等媒體扎堆報道我們網友熱議的事情。這就是歷史潮流和時代趨勢,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改變不了。2020 年4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②。
報紙是用眼睛看,廣播是用耳朵聽,電視是用眼睛看和耳朵聽,而網絡不但具備上述三者功能,還可互動,發展到今天,徹底趕超了紙媒和視媒,被人稱為“一網打盡”。
1. 在傳播內容上的海量性和豐富性。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寬廣的是人的心靈,比人的心靈更要寬廣的是網絡。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電腦網絡成了這一時代的標志,網絡內容囊括萬事,足夠網民充分發揮,然而網絡的萬能也是一柄雙刃劍。網絡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提供海量、豐富、便捷信息活動的同時,也會讓使用者受到或多或少負面信息的影響。一些博客主動輒10 萬+ 的粉絲量,隨時都可以因博人眼球的一句話標題而掀起驚濤駭浪,引發網絡輿情。人們在討論重大新聞或熱點情況時,往會加一句“網上說的”。同時,由于網絡的信息承載量無窮之大,使得信息內容龐雜,發生在世界每個角落里的事,無論它是政經大事還是生活瑣事,無論它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也無論它是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美的、丑的,都能在網絡上找到影子和標本。可以說,一臺連網的“天貓精靈”,它上知天文,中通人性,下曉地理;它能囊括萬事,涵蓋萬物,包羅萬象。
2.傳播主體上的自由性、草根性和隱蔽性。網絡可謂無處不在,相比如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在網絡媒體傳播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網絡媒體人的各抒己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如前所述,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網民朋友們只要把手機攝像頭對準周邊的事和人、拍個圖片或發段視頻傳到網上,他無形中就成了一個傳播者。這無關乎他的身份、地位、長相、學識。只要有智能手機和網絡信號,他們就能夠在網上或明或暗、或單獨或聚集,大發感慨、大肆評議,美其名曰言論自由、民主監督。私下以為匿名說話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不需要考慮后果,或者認為法不責眾,導致小事變大,甚至無中生有,一些本來可控的事件迅速聚焦,變成網上輿論熱點,最終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雖然這種草根輿論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自發輿論”,往往主題分散,缺乏權威性、嚴肅性和導向性,但是,網絡媒體又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公眾議論的“集散場”,社會變化的“反射鏡”,社會穩定的“減壓閥”。網絡有巨大的虛擬空間,可通過QQ 聊天、論壇跟帖、博客、播客等,傳播的信息真假難分,是非難辨。
3.傳播方式上的交互性和速度上的快捷性。與傳媒傳播制作與審核周期相比,網絡媒體的傳播那就是“秒秒鐘”的事。現有4G 網絡的應用,使得現場的任何網友都有可能成為“第一主播”。而隨著5G 手機的逐步推廣使用,一臺手機將是一個更加全面、便利的新聞發布平臺。在傳播方式上,網絡媒體一般采用的是“雙向交互”式傳播,他一改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方式,使得信息受眾的體驗感直線上升,雙方之間的互動也將更快捷、更廣泛。最明顯的就是“網絡主播”或“網絡直播”的出現。
4.傳播空間上的無界性和傳播時間上的持久性。與傳統媒介固定地點、固定時段大有不同,只要有網絡,隨時就可以進行信息互聯。以朋友圈為例,現在不管你身居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國內國外,五洲四海,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只要鏈接上網絡信號,往往可以跨越時空,就可以從地球的一端迅速傳遞到另一端。一般而言,所有的互聯網信息基本上都有留存,一般不會隨著刪帖而消亡。早些年,某地本來屋頂上沒有幾個電視接收器,但一位網民將外地拍來的照片配上文字,借用電影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影響,將標題惡搞為“**滿城盡是鐵鍋鍋”,迅速引發輿論,被其他網絡媒體大面積傳播,雖經當地有關部門及時處置,將影響降到最低,但也有一些痕跡,至今仍可在外省網絡報道上查到。
互聯網以其容最大、傳播快、影響廣、能互動等諸多特有功能影響越來越大,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到“網絡世界”中來。
1.互聯網已成為社會民眾反映民情與訴求的首選渠道。鑒于原來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一些網友便將民情與訴求直接捅到網絡,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倒逼政府有關部門或領導盡快處理。為避免被動,我們政府的相關部門一般也采用網上辦事廳辦公,或采用“百姓呼聲”“意見直通車”等方式來收集網絡意見。各高校一般也開通了“校長郵箱”“校領導網上接待日”“教育陽光服務平臺”等網絡平臺,接受師生及社會、家長的意見及咨詢。
2. 互聯網已成為引導社會輿論、督促政府治理的重要力量。網絡媒體的即時效應與互動效應,吸引著網民的熱情參與,一旦某個事件背后出現某個網絡大V,就會讓無組織的討論變成有意識的力量,進而會在極短時間內使事件發酵,出現大面積的傳播,最后形成社會輿論,變成輿情事件,促使政府不得不介入,或者提“錢”介入,處理難度的不同,有的甚至最終影響到了司法機關的審判和政府的決策。
3.互聯網已成為監督公權機關和政府官員的重要方式。媒體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中網絡媒體監督又成為重中之重。《人民論壇》曾經刊文剖析網絡對中國傳統政治生活影響的問題。當前,互聯網成為最佳的民意表達地,網絡輿論將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分理得涇渭分明。一些極端者,凡涉富、涉干必炒,由于相關工作流程的不完善,相當部分網絡信息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非常低,情緒化與非理性化的言論相對突出,有時甚至會出現過激情緒,引發“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往往使“小事變大、最終變壞”。而網絡輿情一旦形成,鐵定會使相關的部門和當事人備感“壓力山大”,一些重大項目或涉及民生的項目,更是如此。
4.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較量的主戰場和社會思潮多樣化的集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有了互聯網,就有了對付中國的辦法。”國外敵對勢力把互聯網作為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弱化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利用重要時間節點進行意識形態炒作,甚至有人假借“學術研究”之名,對歷史事件進行所謂“反思”和“回憶”,散播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與我們爭奪人心、爭奪群眾。一些潛藏的敵對勢力以“揭秘”“戲說”為噱頭,打著學術旗號,歪曲歷史,抹黑英雄人物,試圖消解主流價值和英雄認同,企圖制造思想混亂;一些網民被境外反動網站雇用為“網絡槍手”,成為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的得力工具;還有一些網絡政治寫手以“公知”為幌子,組建各種學術討論群體,集中攻擊、誣蔑和歪曲我國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和新聞制度,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炒作,對普通網民進行所謂的“洗腦”。
5.互聯網有時已成為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的滋生溫床。由于互聯網的高度開放,一些腐朽、暴力、迷信等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乘機涌入,私下傳播。今年6月,國家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對國內31家主要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生態進行全面巡查,著力把網絡直播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工作引向深入,“虎牙直播”“斗魚直播”“嗶哩嗶哩”等10 家網絡直播平臺存在傳播低俗庸俗內容等問題,未能有效履行企業主體責任。諸多直播亂象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敗壞社會風氣③。
直面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針對網絡媒體可能給青年學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高校管理者必須要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導、加深對網絡媒體的研究,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與網絡媒體相處,將有助于我們對一些工作防患于未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高校之治,達到網絡育人之目的。
注釋:
①學習強國.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2019- 01- 25) [2019- 10- 3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222300567344772028.
②中國網信網.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 況 統 計 報 告 》[EB/OL].(2020- 04- 27)[2020- 04- 28].http://www.cac.gov.cn/2020- 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③魏蔚.10 家直播平臺被約談 子頻道暫停更新[N].北京商報,2020- 06-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