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麗
在經過40 多年的洗禮和變遷,中國農村經濟制度和農業改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成就與政府和民眾制度競相博弈有必然關系。農業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便是政府引導下有效制度變遷;而農民追求發展和利益形成當下農業改革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國家、集體與農民之間的政治權利與經濟產權是其發展的核心,最終促使農業生產與經濟社會生活得以發展進步。但在實際發展進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變遷主體的影響,從而導致結果形成巨大差異。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和人民博弈過程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社會制度發生改變,是因為在中國改革開放40 多年來農村經濟不斷變化,不僅為過去的改革過程提供了一條明確路線,還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方向。黨和政府領導是改革的關鍵,不僅對經濟改革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政治改革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以這一視角為基礎,對農業改革和農村經濟社會變遷進行分析,無論是針對實踐還是理論,都有其重要的價值。首先,從農村改革的角度,我們可以更好地審視政府是怎樣指導中國順利成功改革的,并為中國下一次改革總結經驗;其次,運用中國農村改革的實踐和案例,對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等現有經濟理論進行補充,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學的發展。
土地產權制度為農村經濟制度的根本基礎,并以此為參考進行多個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農業生產潛力通過家庭承包責任制可以更好地體現出來,但由于“按人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造成土地分裂,這意味著未來土地改革的變遷。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土地分散有利于減少農民收入差距, 造成規模大小存在差異的現象,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成本費用。許慶等學者的觀點為:在改革時土地產權安全會受到土地調整的影響,但是,對農民的期望、土地產權的穩定性以及非農就業機會等不會造成影響。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工業發展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并在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的作用下,農業生產者的收入轉移和工業生產者之間發生了調換。其本質意義上說,家庭承包經營改革的目的是讓農村干部作出對制度創新的支持,并提出利益分享的政策,從而將農民和農村社區生產性能不斷提升。農村社區集體行動取得成效,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實力增強了談判和博弈能力。討價還價之后,以改革利益得到各方共享為前提。國家必須承認堅持行業主導戰略這一制度創新的合法性,在此改革的影響下,農民、集體和國家在經濟產權中實現了合理分配,并滿足三方需求。因為,我國各個地區在改革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度,所以,我國改革的方法相對統一。
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意義充分利用,滿足農民對個性化土地權利的需求。但是,在發展政策、社會穩定以及糧食安全的影響下,國家應作出對土地產權制度框架的大力扶持。因此,農民保留自身制度創新想法的前提下,應該得到農村社區精英的大力支持,并將制度創新和實施成本最小化。基層政治權力組織的領導人,如農村社區精英,其目標是提高該地區的經濟績效,從而提高自身的利益,可以是提升政治地位,也可以是擴大經濟可支配資源。農民應該對地方化以及多元化的制度創新進行多次嘗試,并把本地區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上來,因此,農村改革的下一步方向需要得到廣大農民與農村社區精英合作的農村社區制度創新團隊的推動,推動區域經濟政策、制度變遷,這種行為傾向于突破國家對經濟產權的限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現有分布格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二次合作則是農民等基層政治組織領導人與農村社區精英的合作。受地區影響制度創新和變革的博弈過程呈現出區域特征,針對不同類型的制度創新行為而言,基層政治領導人對表現出不同的喜愛程度,因此,形成不同特征出現在雙方的第二次合作中,其特征主要包括明顯的區域特征和多樣的制度創新形式。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制度創新結果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并提高了農村和合作伙伴的判斷能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關鍵在于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經濟產權的再分配。然而,改革后的新制度創新之所以不能進一步推進,是因為制度創新環境不能保證個體的創新行為成為集體行為。產權和權利為經濟中的主要內容,經濟制度的創新會受到權利的影響,從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發展不受市場的影響,這正說明市場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但不能因這種市場制度而影響農村改革。農村經濟的變化是由于農村居民與社會之間不斷討價還價的結果。農村經濟改革是將農民作為主體,以農民經濟為主要的市場需求。另外,農民也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和制度的創新。社區經營作為實現農民經濟發展和推動的關鍵,也是實施和號召農民集體行動的主要核心力量,當面臨到自身利益的時候,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更多的還有國家制度的約束,這一結果也是決定農民制度創新的關鍵,甚至連支持度也顯示出地區差異。社區精英在制度創新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費用的投入,還可以在市場面前,將個人行為轉化為有效的集體行為。
在一定程度上,我國農村改革的實施受到了城鄉分割發展的影響,但是該因素僅為影響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問題之一,城鄉分割的目的是將城市發展和鄉鎮發展分開,應對城鄉分開發展的制度進行調整,從而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和建設,使城市發展和鄉鎮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首先,農村經濟的發展應該以經濟制度和政策為主要發展核心和方向,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經濟基礎,結合實際需求將農業稅、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取消,解決農民集體行動問題,提高農民的自主權;其次,進一步改進農民自發的政策制度結構,主要改革的方向可以并從法律和制度等多角度落實,將農民應該享受到的農村社會及農業經濟團體落實到實處,使國家、集體和農民三方的權利和義務得到完善和協調,并滿足三方意愿,以農民意愿為中心進行農村經濟改革。此外,還需要從地域經濟條件和政治結構差異兩方面,實現農村改革的不斷創新。
當前,為了做好農村深化改革工作,黨和政府對農村基層政權組織正進行改革,比方說,落實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工作,加快新農村的建設速度等。新農村建設將發展農村經濟以及構建農村社區政治決策框架作為重點工作,從而提高農民自身權利。在經濟政策正確的引導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并且農村生產逐漸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特征,最終農民經濟制度創新的集體行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宏觀上看,農民的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利益趨勢呈正比,因此,新農村建設的另一項任務為優化農村社區政治制度,但是這一工作的開展比較緊迫和困難,并對農村社區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更好地體現出國家、農村、社會經濟之間的權利分工,并對國家、社會、農民所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進行明晰,從而將三者之間的權利明確體現出來,三者權力界定不清晰為社會經濟績效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從而以此為參考,制定出正式的法律法規,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必要進行法律經濟學分析。首先,從經濟學角度對其進行詳細分析,使農業生產績效和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詳細明示。其次,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主要核心,制定出公平、統一的責任制度。
40 年前,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改革在中國實現國家經濟財產的再分配,集體和農民,從操作的角度來看,將經濟財產和產權主體的多元化運用到產權理論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農村社區權利在國家、集體以及農民間的合理分配,通過調整和改革農村政治決策和結構中得以實現。從宏觀角度講,應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方案,將權利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的作用應用到農村政治決策改革中。
當前的政治和經濟框架下的農村社區,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統一才能加強制度框架的科學性和主體意識,從而有效解決制度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制度改革的順利開展。目前,我國農民自主決策權的培育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人們注意到,農村社區成員對政治進程的關注與他們所居住社區的集體經濟實力和分布密切相關。為了推動社區政治改革進程,居民在面對強勁的農村社區集體經濟實力以及存在爭議的集體經濟利益時,他們更傾向于自身喜歡的一方,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分配結果和資源優勢,農村社區成員政治工作的開展結果,受成員自身經濟情況的影響,同時,也導致社區成員權利分配存在偏差。相反,農民群眾的需求不能通過政治經濟決策表達出來,從而導致社區未來農業生產績效和農村社區的發展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