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樸星律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 年版)規定,法學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特定的法律職業能力。這一能力體現為,將所學的專業理論與法律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應用于法律實務的基本技能和利用創造性法律思維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與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等。
實現法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均不可偏廢,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應相得益彰。然而,法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實效低下已經成為當前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不爭事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的課程體系,強有力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現代師徒制作為一種側重法學本科學生體驗式學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既包括對導師實務實踐的體驗學習,又包括對導師科學研究實踐的體驗學習,它克服了學徒制下單一實務實踐體驗學習的弊端,對于有效實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就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的體制機制,談些認識,以求教同仁。
國內外對于高校法學專業師徒制教學模式,少有研究,相關研究均側重于學徒制的研究和實踐。
就英、美法學教育而言,英國采取學術+職業訓練+實習“三階段”法學教育模式,美國采取J.D 教育模式。英國教育家Brand指出,13 世紀80 年代末,英格蘭己有“民訴法庭學徒”的學生集體。①英國現代法學教育的先驅Sir William Blackstone 認為,法學教育應當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②傳統的學徒制教育存在法律思維喪失的弊端。20 世紀后,英國法學教育的主要形式漸漸變為大學的法學教育。1971 年Ormrod Report 指出,法學的學術性教育應當與職業性的相結合。③美國著名法學家、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Jerome Frank 指出,法律實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學徒式的訓練。④1989 年美國學者Collins 和Brown 提出了認知學徒制,旨在促進學生高級思維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運用能力。⑤英、美法學教育研究表明,法學教育應使受教育者養成法律價值觀念,形成系統的學術能力、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相應的法律執業技能。而法、德法學教育強調加強法律職業導向。法學實踐教學的開展得到了政府機構和司法部門的實際支持與保障,從而增強了職業化教育色彩。⑥因此,在國外兩大法系典型國家,傳統舊式的學徒制教育模式已被摒棄,現代法學教育主張,對法律人才進行理論素質和能力素質一體化培養。在培養組織方式上,采取班級講授、案例教學、討論、辯論、法律診所等教學方式。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后,到實務單位見習、實習的時間比較長。然而在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的構建和運行機制上,緊密型師徒制的教學模式沒有受到普遍重視。
我國法學教育學者認為,在現代學徒制歷史發展的研究上,目前國內法學專業的法律診所模式是傳統學徒制在當代法學院教育的新發展,是學院教育過程中學徒制。⑦傳統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在師徒身份,教學內容和方式,教學時間和空間,教學評價等存在本質不同。現代學徒制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教學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義。⑧在現代學徒制的應用價值上,法學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能夠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創業的高度融合。⑨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上,應通過完善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增強辦學模式的靈活性、建立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提高法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⑩
我國高校法學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在適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的課程體系改革問題方面,認為學徒制只適用于法學實踐教學,但對于教學的課程體系如何構建?沒有形成統一做法;對于學徒制是否適用于課外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也無相關研究。在適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的組織形式改革問題方面,以何種體制、機制構建“師”與“徒”的教學關系。二者之間教學關系以何種組織形式開展,有待進一步研究。在適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方面,概括性的專業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適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要求,而相關改革性的研究相對滯后。在適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學徒制師資建設改革方面,校內、外教學導師存在理論和實踐的“偏科現象”,校外師資認識教學規律不夠,不熟悉教學理論、教學方法。這些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徒制教學的順利開展。這些問題,如何在法學教學師資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系統的、有效的設計方案加以解決,尚待進一步研究。
鑒于高校法學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存在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從現代師徒制的角度,研究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問題。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是指在法律實務或者法學研究的實際工作中,以實務型導師或學術型導師的業務活動為教學內容,以言傳身教為主要教學形式,以真實的法律工作背景來支持學生在某一領域內學習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強調體驗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美國組織行為學家庫伯提出體驗式教學理念。認為學習是將經驗內化為知識的過程,知識源自于經驗的掌握和轉化的結合。?
學生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體驗為學者應有的職業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驗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體驗專業邏輯思維方法和專業知識在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時的具體運用,體驗自身專業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適切關系等。因此,這種體驗式的教學,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意志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與傳統學徒制教學相比,其顯著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具有師徒身份的平等性。現代師徒關系不存在人身依附性質,師生之間的人身關系是平等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均根據師徒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履行職責,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
第二,具有教學過程的體驗性。根據實踐教學計劃,將學生納入實務型導師的法律實務工作或者學術型導師的研究工作,在導師的言傳身教下,開展法律基本技能訓練,或者開展法律思維和研究方法的訓練。面對實際工作,學生能夠很快發現自己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不足,進而產生學習危機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增強。學生通過研習導師的法務技能或者學術研究、思維方法,分享創新、創業經驗,促進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開展實際工作,廣泛接觸社會,在社會實踐中,使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得以增強。
第三,實踐教學的科學性。與傳統學徒制師傅教學的隨意性和欠缺理論思維不同,法學本科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具有清晰的目的性、計劃性,因而具有科學性。
第四,教學的國家和社會保障性。與傳統學徒制教學條件保障水平低的特點相比,法學本科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由國家或者社會辦學,能夠提供較為充分的場所、經費等教學物質條件。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克服了學校教育在能力培養上的先天不足,其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傳統的實踐教學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一般以模擬實踐為主,學生實踐針對的不是社會實際問題,而是按照具體的劇本或者操作大綱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難以形成針對社會問題發生和解決的應急心理、應急反應及其相應的思維活動。校外實踐雖然是到實務單位去實習,但是學生多數的實習工作是承擔實務單位的內勤工作,業務工作尤其是法務一線的業務工作更是沒有機會親身實踐。久之,學生就會喪失最初的實踐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致使這類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實踐教學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實踐內容隨著時間、地點、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學生不斷接受新問題的挑戰,從而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通過師生分工協作,交流、質疑,對法學理論和制度規則進行反思和改進,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社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實際工作中的實務作為實踐教學的內容,具有極強的挑戰性,解決的效率和公平與否,取決于導師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專業學識以及專業思維方法和能力,在師生互動中,通過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養成。
第三,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在師承法律實務型導師實踐技能過程中,通過對其創業經驗的分享,對其工作經歷、創業過程的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導師從事本職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創新、創業的過程。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實踐活動也是創新探索的實踐過程。通過耳濡目染導師的創業經歷,能夠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感性認識,為畢業后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是一個由實踐課程體系、教學組織形式、質量保障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等要素組成的,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的實踐教學目標達成綜合系統。
較傳統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設計的突出特點在于:注重教學中學生在實際工作背景下的工作體驗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相應的課程模塊主要包括:
1.專業基礎實踐模塊。專業基礎實踐模塊屬于理論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能力。主要包括部門法學理論必修課程中設置的模擬訓練和法律方法訓練的實踐教學環節。例如在主要實體法學和程序法學中相應設置的判例教學等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判例的選擇出自導師實際處理過的真實案例。通過該模塊教學,學生可以了解法務活動的基本規則和原則,掌握洞察法律問題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法務工作者對實際法律問題的思維方法。
2.專業綜合實踐模塊。專業綜合實踐模塊主要是利用模擬審判、法律診所、法律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開展的法律實驗、實訓、專業實習和學術研究活動。
法律實驗是允許校內實務型導師以物證實驗實驗室為平臺,分析、檢測、提取自己承辦案件的證據,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作為助手,按照規程操作物證儀器和設備,發現、分析、提取、檢驗和鑒定證據的過程。法律診所實訓是學生作為實務型導師的助手,以法律診所為教學平臺,通過參與導師自己承辦的法律咨詢、法律調節、起草合同、出具法律意見書等非訴訟業務或者會見當事人、證人,收集證據,撰寫法律文書,出庭參加庭審等等訴訟業務,將法學專業知識運用實際案件中的過程。專業社會調查的目的是從法治視角了解國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專業素質。該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以導師的研究項目為依托,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導師的研究工作的過程。模擬審判(仲裁)實訓是法律實務型導師以自己親身處理的已經生效的實際判例為藍本,合理分配適當的模擬角色,通過不同審判職業角色的模擬訓練,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專業知識,培養崇高的職業精神,提高其綜合反應能力與法律思維能力。畢業實習是在導師指導下,根據學生自身職業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專業實習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學術研究活動以專業學術論文為體裁形式,結合社會實踐以及經濟、社會現實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的學術研究活動。
3.創新創業實踐模塊。根據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依托法律診所、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主要課程有:開放的法律實驗室、法律社會實踐、學術創新活動、法律職業技能競賽等。
開放的法律實驗室是允許校外實務型導師以物證實驗室為平臺,分析、檢測、提取自己實際承辦的案件證據,或者法律實驗室接受社會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提供司法鑒定。允許學生作為導師的助手,參與其中共同完成受托實務。法律社會實踐是在實務型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以法律診所平臺依托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這兩個獨立實踐課程旨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學術創新活動是以學術型導師的研究項目為依托,以導師科研助手的形式,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新活動。旨在以法學知識為基礎,運用法學研究方法,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學理的分析,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運用法治方法解決問題的科研品質、創新思維習慣和能力。法律職業技能競賽主要包括市廳級以上模擬法庭競賽、法律辯論競賽是在實務型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法律職業技能競賽(模擬法庭、法律辯論比賽),開展選拔、培訓、模擬、預賽、決賽等環節,培養團隊意識、責任意識、集體榮譽感,提高溝通協調能力、反應能力、法律思維能力、提高法律職業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的關鍵是師生教學單元的確立及其運行機制。根據課程分類,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
1.專業基礎實踐模塊課程教學小組。該課程模塊的導師應是部門法學的本校或外聘任課教師,學生是本課程的班級學生。根據學分制規定,專業必修課一般由學院設置2 名以上任課教師供學生自主選擇確定。滿20 人方可開班,授課內容既包括該部門法學的理論講授,又包括該理論課中的部門法判例研習。或者實行“雙導師制”,即理論課由校內導師講授,理論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由外聘實務型導師開設。教學的開展是按照教學計劃,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部門法生效判例的研習。課程判例一般應選擇中級、高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生效判例。
2.專業綜合實踐和創新創業實踐模塊課程教學小組。課程教學小組通過“雙選制”確定,即在第二學期期末由學生根據自身專業興趣和發展需要,從外聘或者校內教師中選擇專業導師,組成實踐教學小組。每位導師指導學生數不超過10 名,每位學生只能選擇1 名指導教師。若選擇某個教師的學生數超過以上數量限制,可在綜合考慮學生德智體等因素的條件下,由導師選擇10 名學生。余下的學生,按照上述規則,在學生數量不足的導師中繼續選擇,直到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符合限額規定為止。教學小組確定后,即可按照教學計劃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法學)關于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的規定,圍繞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質量保障目標,建立基于問題發現的質量發現監控機制,基于問題分析的質量分析反饋機制和基于問題解決的質量改進機制等三層次,遞進式實踐教學質量保障監控體系,開展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實踐教學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
質量發現監控機制是依據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標準,研究分析質量問題發生的周期性特點,建立質量監控機制,通過多形式、多參數、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方式,實現對質量因素的全面監控。監控的方式主要有:領導聽課、學校督導組評價、學院督導組評價、同行評價、學生集體評教、學生信息員評價、專項教學檢查、專業評估等。
質量分析反饋機制是通過對質量監控信息的綜合評估,根據質量問題原因的影響程度,對質量監控信息進行分類,通過不同路徑將質量問題反饋給教學決策主體。
質量改進機制是從教學質量問題的責任主體出發建立質量信息的調控體系,通過建立質量激勵機制、質量約束機制和質量調控機制,形成質量自我持續改進機制。
開展法學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師資需求數量大,指導教師應當實務經驗豐富、熟悉實踐教學理論和規律,教學積極性高,責任心強。目前,雖然法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已經在形式層面基本實現了聘用校外實務型師資,校內師資外派實務單位鍛煉,實踐教學基地“雙導師”化等師資建設機制,但是該機制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的實效,令人堪憂。尤其是難以適應法學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的需要。因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校外聘用實踐師資和實踐教學基地實踐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校外聘用的實務型導師最初被聘任時一般并不具備師范教育或者教育教學理論的崗前培訓背景,在從教過程中存在影響實踐教學質量,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教學風險,因此應對其進行實踐教學理論、方法的崗前培訓;另一方面,應從國家制度、政策層面規定,法律實務單位應與法學本科專業簽訂協同育人協議,承擔一定數量的法學實踐教學任務。將法律實務單位法律專業技術人員實踐教學的實效作為作為職稱評聘、崗位考核的重要依據。
第二,校內實踐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校內教師到法律實務基層一線實踐鍛煉制度,激勵教師承擔法律實驗、實習(實訓)教學任務,參與實驗室和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并將其作為職稱評聘、崗位考核的重要依據。校內教師每年應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法律實務基層一線進行切實掛職鍛煉,掛職期間的工作納入基層單位考核范圍。提高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實際成績在職稱評聘中所占權重。
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是在法律實務或者法學研究的實際工作過程中,以實務型導師或學術型導師的專業業務活動為教學內容,以言傳身教為主要教學形式,以真實的法律工作背景來支持學生在某一領域內學習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側重本科學生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既包括對導師實務實踐的體驗學習,又包括對導師科學研究實踐的體驗學習,克服了學徒制下單一實務實踐體驗學習的弊端,對于有效實現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法學本科專業現代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應當構建成一個由實踐課程體系、教學組織形式、質量保障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等要素組成的,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的實踐教學目標達成的綜合系統。
注釋:
①郭義貴.論英國早期的律師制度[J].法學評論,2008(1):148- 156
②程漢大.從學徒制到學院制——英國法律教育制度的歷史演進[J].清華法治論衡,2004(1):1- 23
③尹超.英國學徒制法律教育與普通法傳統的存續[J].環球法律評論,2010(2):134- 143
④[美]杰羅姆·弗蘭克,張雪亮譯.為什么不建立診所式法學院[J].清華法治論衡,2012(1):285- 361
⑤⑨佟連發,王志權.現代學徒制與中國法學教育改革[J].社會科學家,2014(1):116- 12
⑥Peter Gilles,Nikolaj Fischer, 張陳果.2003 年德國法學教育改革法——兼論德國新一輪法學教育改革論戰 [J]. 司法改革論評,2007(1):204- 230
⑦張紅.學徒制VS 學院制——診所法律教育的產生及其背后[J].中外法學,2007(4):118- 132
⑧顧月琴.傳統與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程與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9),62- 66
⑩樊清華,李德平.“學徒制”對我國法學實踐教育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2007(6), 169- 170
?David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nglewood Cliffs Hall,198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