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紅 田國雙 高 環
2016 年12 月7 日,發改委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黑龍江省伊春市成為第三批試點地區之一。伊春國有林區長期承擔著國家木材生產的任務,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采森林資源越來越少,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隨著2014 年4 月1 日全面禁伐令的推行以及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需要,如何在將林區人口轉移到城鎮的過程中,維護好城鎮和生態的平衡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口城鎮化發展水平,加快林區人口向城鎮轉移,讓更多人享受到城市文明發展的成果,縮小貧富差距,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轉變粗放式城鎮化發展模式,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提升城鎮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著力強化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以此達到“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目標。
伊春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全市行政區劃面積3.3 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400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4.4%。作為一座因林而興因林而建的城市,伊春的體制為政企合一,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伊春林業管理局合一。截止到2019年年底,伊春市總人口1211895 人,城鎮人口974572 人,鄉村人口237323 人,城鎮化率為80.42%,這遠遠高出全國城鎮化水平57.35%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數小。伊春市人口總數呈下降趨勢,相比2005 年人口減少10 萬左右,其原因是很多學生考上大學之后戶口隨遷到學校所在地,另外很多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工作機會更多、工資待遇更高、發展環境更好省會城市或者其他沿海城市。
伊春市是一座林業資源型城市,其主要產業都是以林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2011 年以前,以林木采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造紙業生產銷售為主的第二產業在伊春市的三次產業之中所占比例最大,2011 年以后,伊春開始實施停止主伐措施,調減木材產量,直接影響到木材生產企業的經營效益。
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伊春開始大力發展以森林食品為核心的特色種養及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從1980 年到2019 年三次產業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1980 年伊春市三次產業的比例是46.6:35.3:18.1,2000 年開始第三產業的產值超越第一第二產業的產值,比例為29.9:30.6:39.5,發展到2005 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最大,從2012 年開始,一三產業產值一直處于較高的比重,第二產業產值處于逐年下降狀態,2019 年一二三產業產值比重為42.8:20.6:36.5,這說明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伊春市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另外,在城市供水、公共交通、市政工程、液化石油氣、城市綠化、清潔衛生建設方面,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伊春市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城鄉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在伊春國有林區進行全面禁伐之后,加強伊春國有林區的生態建設,實施生態優先發展戰略是促進林區經濟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從生態文明視角審視伊春市城鎮化的發展進程,還存在著如下的問題。
城鎮化是人口、資源、信息向城鎮集中的過程,當更多的人口聚集到一起的時候,生產、消費、信息都會集中在特定的空間區域,形成規模經濟,帶動各種需求增加,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攤成本更低,刺激服務業水平的不斷提高,給城鎮居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我們從伊春的城鎮體系結構來看,人口過于分散,城鎮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達不到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伊春市的人口密度為31 人/平方公里,伊春區作為主城區,人口密度最大,1620 人/平方公里,新青區、烏伊嶺區、紅星區人口密度非常小,每一平方公里只有幾人,其他地區的人口密度接近伊春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因此,應該調整優化城鎮布局,引導人口合理集聚,加快提高城鎮承載力和輻射力,順應林業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要素,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鄉一體、互補融合的協調發展,以實現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協調推進城鄉重大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形成良性互動、協調共進的城鄉發展新局面。
伊春市經濟高度依賴林木資源,多種加工業都依托木材生產。到2011 年,木材采運、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造紙業的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3.8%,占伊春國有林區GDP 比重為31.9%,使得伊春國有林區的經濟增長的基礎一直比較脆弱。2011 年伊春國有林區全面實施了停止主伐措施,調減木材產量,直接影響到與林木資源有關的企業的生產,也勢必影響到后續產業發展,還將造成大批職工下崗和重新安置問題。因此,實施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是伊春發展的必由之路,區域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也是主導產業的選擇過程。因此,伊春要盡快實現經濟轉型,必須重新選擇主導產業。自從2012 年開始,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比例開始發生變化,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漸超越第二產業的產值,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第二產業產值逐年下降,這也是伊春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來初見成效,后續還應該進行更合理的產業結構設置。
隨著伊春市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當中支出的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也逐漸完善,但是我們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衡量伊春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依然存在不足。城市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基礎設施還需要進一步建設,才能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除了要將人口集中到城鎮,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之外,也要關注行政村、林場(所)布局,進行林區棚戶區改造,農村和林場(所)住房條件,加強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農村和林場的飲水安全、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改善農村落后的基礎設施,完善電信網、移動網、廣電網的融合與升級,推進林區應用。
伊春作為國有林區,空氣質量整體良好,2019 年伊春市環境空氣質量好于和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天數為365 天。但是由于環保觀念不足和技術水平問題,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電耗依然很高,在生產中排放的廢水、廢氣及廢物還很多,與全國平均水平和黑龍江省平均水平比仍然高出很多。城鄉居民在生活和消費過程中由于環保意識不足,往往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在伊春進行全面商業性停伐之后,伊春市在生態保護、經濟結構調整、城鎮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的契機,伊春市應該圍繞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宜居城市和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勝地目標,構筑合理高效空間結構,引導人口產業集聚,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旅游功能,塑造綠色簡約的城市風貌,全面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建成美麗、宜居的新伊春。
要推動林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就要根據城鎮和林區的基礎條件和特色,有序推進林區局(場)址撤并,引導局場和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加快推進“四區合一”、建立“一主五副”、打造林區中心城鎮的合理城鎮格局,推動產城融合,加強城鎮間聯系互動,實現城鎮網絡協調發展。繼續整合伊春區、烏馬河區、翠巒區、友好區,積極探索林區機制體制改革、區域合作的新模式,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基礎,全力打造中心城區。促進林區人口、產業集聚發展;將經濟基礎較好、人口基數較大、環境承載力較強的鐵力、嘉蔭、南岔、新青、金山屯—西林作為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重點集聚區。另外,結合林場調整,每個市(區)重點培育和扶持1~2 個重點中心鎮,建設成為林區移民的安置點、旅游客流的集散點和基本生活服務功能的集聚地,以此為契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便民生活設施,統籌小城鎮和林場所、農村新型社區規劃。推進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向林場所和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向林場所和農村覆蓋,構建城鄉良性互動發展新形態,全面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建設成宜居型林都城市。
新型城鎮化需要產業支撐,依托伊春市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按照“做大一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的思路,加快全市“生態+”產業融合與升級,重點做大農林特產品精深加工業、大力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整合引導旅游業和健康產業,積極踐行綠色環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的生態產業發展道路。
做大第一產業,做強農林特產品精深加工業。構建大豆等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藍莓、食用菌等重點精深加工產業。依托橘越莊園等龍頭企業,有效利用藍莓提取物,開發片劑、膠囊、口服液等保健產品以及果汁、果酒、果醬、果干等食品。加強黑木耳、金針菇、白靈菇、杏鮑菇等為主體的食用菌加工生產體系建設,發展綠色天然飲品產業,培育具有一定規模與品牌效益的野豬、梅花鹿、林蛙等特色肉制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林下參、五味子、串地龍、刺五加等林區特色中藥材的種養,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綠色藥妝產業。做優第二產業,大力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突出資源整合和層次提升。木材加工業是伊春市傳統優勢最強的產業,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工藝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讓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煥發青春,打造中國實木家具之都。大力發展綠色礦業,突出盤活存量和做大增量。支持鹿鳴鉬礦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鼓勵西鋼拓展融資渠道,加快戰略重組。做強第三產業,整合優質旅游資源,加強旅游精品開發。加強開發會議商務游、休閑度假游、康體養生游、界江邊境游、森林自然水域游、濕地游和冰雪游等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開發,加強雪域風光、冰雪運動和溫泉療養等冬季旅游特色項目建設,實現全市旅游業的季節性可持續發展。發展高水平林區養老服務產業,開發養老地產,完善當地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服務,吸引全國不同區域的老年人選擇本市進行避暑養老置業。
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全市發展的保障作用,全面提高城鄉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網絡,推進供水、供熱、供氣和垃圾、污水處理,水利設施和信息網絡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對外交通設施建設。建立與伊春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公路、鐵路、航空等各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的一體化對外快速運輸網絡體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絡體系,強化南北之間主要聯系通道,建設林業公路輔助網絡,改善鄉鎮、林場、旅游景點等的交通可達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改造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熱、電網、通信等各類市政地下管網項目,應繼續完善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全面提升農村與林區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發揮水利基礎設施在保障糧食安全、改善林區能源結構和節水灌溉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農村和林區飲水安全工程改造,分類建設村屯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完善電信網、移動網、廣電網的融合與升級,推進林區應用,加快發展應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全面提高市域互聯網水平和覆蓋能力,實現主要區域WiFi 應用環境和3G/4G 網絡應用環境覆蓋。
嚴格落實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天保工程二期,鞏固擴大生態保護成果,建立良性發展的森林生態保護體系,建立生態環境監管責任制,構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加大森林生態保護力度,繼續全面停止森林商業性采伐,重點加強中幼齡林撫育的監管,保護和管理好森林資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維護小興安嶺生物的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加快城鎮污水、環衛設施建設與標準化處置固廢。完善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重點建設一批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做好節能減排工作,以工業和建筑業為重點做好節能減排。積極做好重點耗能單位、規模以上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與落后工藝,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排污和超標準、超總量排污。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縣(林業分局)聯動機制。嚴守森林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樹立底線思維,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承載力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