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旭 周 姝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戰略之一,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具有扶貧濟困的獨特優勢。因此,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全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響應鄉村教育振興策略,力求從職業教育方面重拳出擊,深度融入扶貧攻堅戰略,為實現共同富裕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謂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指在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精準扶貧的科學理念下,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教育這項權利,并將其作為擺脫貧困,獲得終身發展的途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 2020 年)》中也明確指出,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職業教育扶貧的精準度。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作為教育扶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粗放式扶貧相對的概念,更加關注對貧困對象在智力、發展能力、權利和精神方面的幫扶,重點是在“扶人”上,主要措施在于精準到位,全面有效。
從貧困地區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會發現,貧困之所以存在除了與地理環境等客觀原因有著緊密的關系之外,也與人們的主觀局限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許多貧困地區,民眾的思想意識不高,對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途徑缺乏,所以并不能夠采取更好的措施來擺脫自身生活的現狀,為此,職業教育能夠為貧困地區起到“扶貧”與“扶志”的作用,貧困地區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進一步追求,在實現個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促進整個地區小康社會的建成。
“三農”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扶貧工作實效能夠助推“三農”現代化。首先,進行精準扶貧能夠有效阻斷代際貧困,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隔斷代際貧困的傳遞。其次,能夠促使貧困地區的民眾習得相關技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能夠讓學生學會了一門賴以生存的技能,這樣便能夠讓貧困地區的人們能夠在生活中開拓思維,尋找到脫貧致富的機會,從而促進當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其將這些技術用于農業生產與發展之中,因此能夠為助推“三農”現代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方面,職業教育能夠促進貧困地區的群眾的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職業教育讓貧困地區中更多的民眾有了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教育的作用下提升文化素養,進而掌握一門打開世界的“金鑰匙”,為貧困地區的民眾正確認識世界,更為全面地認識世界提供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能夠提升貧困地區民眾的思想意識,能夠有效地培養人才,促進培養人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對接。
自從2015 年開始,國家針對當前物價的上漲情況,將助學金的標準從1500元提高到了2000 元,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學生能夠在國家的幫助下更好地完成學業。至此,職業教育的免學費政策已經覆蓋到了91.5%的學生。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目前能夠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仍然比較少,并未達到預計中的水平,且因為職業教育長期未受到國家、社會以及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因此在職業教育方面并未投入過多的精力,所以職業教育的水平也不夠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全面提升。
從當前的具體情況來看,部分貧困地區的群眾安于現狀,不愿意積極配合國家政策,不愿意運用教育來改變自己。還有一些群眾對扶貧本身的理解有誤,甚至在有些地方,人們認為送孩子去讀職業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國家政府所提供的扶貧款,以緩解一時的困境,并不是為了讓自己或者孩子去接受能夠安身立命、脫貧致富的技術。可以說,受教育者的自我提升意識弱,學習動力差,并不能夠真正地實現職業教育協助地方經濟走向富裕的最終目的。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文化和地方資源極具特色的國家,許多地區雖然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是某一項特色經濟卻比較明顯,如果加以大力支持必定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也能夠促使地區脫貧。但是這些優勢卻未得到有效的發展,即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并未充分與當地的特色經濟相互融合,職業教育的內容嚴重脫節,且針對性不強。
近年來,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機制也得到不斷完善。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多方參與協同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一是各部門各自為政,協調性差;二是需要扶貧的鄉村中貧困家庭統計不夠準確,扶貧未落實到真正的貧困家庭戶;三是需要扶貧的教育項目得不到支持,缺乏人脈關系,或者考慮到資金的回收周期,一部分好的職業教育項目被放棄,未納入精準扶貧的內容中。協同機制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職業教育精準扶的水平。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注重扶志扶智,充分依托大講堂、講習所等載體,廣泛宣傳政策,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扶貧路上,要注重發揮職業院校的教育優勢,培訓農民致富帶頭人,徹底阻斷村寨貧困的代際傳遞。二是強化激勵引導。積極挖掘貧困群眾中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大力宣傳本地致富帶頭人和返鄉創業模范的先進事跡,廣泛開展“勞動致富模范”等活動,營造安貧可恥、致富光榮的鮮明導向,激發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干勁決心。三是關注心理問題。要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返貧因素,大部分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父母關愛,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煩躁、悲觀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學校要搭建溝通的橋梁,深入開展學生家訪,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制定心理健康輔導計劃,進行心理疏導,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一是推動產業聯盟運營。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速資金、技術和服務擴散,構建核心產業鏈和配套產業鏈,加強農科教、產學研合作,帶動和支持返鄉創業人員依托相關產業鏈創業發展。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農民群眾是主力軍。要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培育體系,豐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從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發展理念、農業文化、農場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素養,讓他們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榜樣和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三是創新培育方式。創新培訓組織形式,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開發遠程教育,積極利用互聯網,與各大高校、高職院校進行對接,開展網上遠程教育,促使職業教育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學習和提升。四是加強產業指導。采用校內與校外、集中與分散的點面結合培訓模式,靈活運用固定課堂、田間課堂、農家課堂和“網絡虛擬課堂”等授課形式,農閑時間安排學員到學校集中培訓,農忙時節送教上門,教師到村屯開班、深入農戶現場指導,通過豐富農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確保農民日常生產與參加培訓兩不誤。
一是形成聯動機制。依托政府部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貧困村勞動力轉移等項目,與市(縣)主管部門、鄉(鎮)政府部門、村委、種養企業五方聯動,共同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學員選送、教學管理、后勤服務、訓后回訪指導創業等方面共同定制培訓方案并組織實施,形成了科學有效的“五方聯動”機制。二是整合培訓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發揮好互聯網的功能,整合并利用好職業院校的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調動社會機構主動參與,構建一個可為廣大學員提供有效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科技服務的培訓平臺,打通培訓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依托職業農民繼續教育中心,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師資力量優勢的同時,聘請農業、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培訓兼職教師,建成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服務能力強的專兼職結合的培訓專家師資庫,確保培訓效果。
一是強化政府工作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明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將扶貧工作成效的考核作為衡量各級黨委政府執政施政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要堅持政府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扶貧資源、政策穩定等方面的優勢,給予資金、政策、行業等多方位支持,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支撐。二是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貧困治理體系,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發揮社會組織在精細精準、能力建設方面的優勢,發揮市場主體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方面的優勢,多種形式深化全方位扶貧協作。通過多方通力合作,匯聚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三是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能等他們返貧了再補救。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建立促進群眾穩定脫貧和防范返貧的長效機制,促使終身職業培訓理念得以形成,讓群眾逐漸達到脫貧致富的目標。
教育關系著國家的發展,關系著民族的傳承,在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職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提高人們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生存技能等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貧困地區應該充分結合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內容,結合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戰略,以便于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也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