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文化傳統是村落文化遺產的精髓。但在發展中國家,人們對于現代化的渴望往往強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城市化率處于30%—70%的發展高峰期國家,正是歷史傳統和習俗被破壞的高危期。〔1〕這一時期也是村落文化傳統保護與開發相互矛盾的凸顯期。然而,實踐也證明,保護與開發可以相輔相成。離開了開發的保護將不可持續,離開了保護的開發則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合理的開發利用有助于文化傳統保護進入良性軌道,同時有助于發揮文化遺產本身作為文化載體必須承載文化傳播的社會功能。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民族村落進行游旅開發是避免村落文化遺產自生自滅的一種有效方式。從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村落旅游業在我國迅速發展,這一事實也證明,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科學適度的市場化開發是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的一種最為現實的選擇。因此,在村落文化傳統的保護與繼承中是否可以進行旅游開發并不是問題,關鍵在于如何科學有效地開發和利用。
為進一步了解旅游開發給民族村落文化傳統保護與繼承帶來的契機和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擺脫文化傳統保護與開發之矛盾,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雙贏的對策與建議,“中國百村調查”課題組在2019 年7月—8 月對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新賓縣)進行了專題調研。新賓縣是清朝發源地,也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滿族自治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在新賓縣境內有因努爾哈赤出生于此而久負盛名的赫圖阿拉村(赫圖阿拉村因赫圖阿拉城而得名。該村由城里、皇寺、北關、河北四個自然村組成,其中城里、皇寺兩個自然村原在赫圖阿拉城內,1999年新賓縣對赫圖阿拉城進行旅游開發后二者遷出,目前赫圖阿拉村村民環繞赫圖阿拉城居住),有遼東地區唯一的清皇族后裔聚居村落腰站村,還有一直保留著古老朝鮮族民俗風情的下房子村等諸多民族村落。這些村落在飲食、服飾、風俗以及民居等方面至今仍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民族特色。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影響下,新賓縣以赫圖阿拉村為核心進行了民族村落旅游開發,滿族剪紙、滿族秧歌以及滿族“八碟八碗”特色食品等得以恢復和發展。然而,總體上看,旅游開發對民族村落文化傳統保護與傳承的影響是雙向的。本文擬就旅游開發對民族村落文化傳統保護與傳承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旅游開發中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繼承的對策及建議。
文化傳統的保護與繼承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而旅游開發對于民族村落文化傳統保護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它可以為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實際上,對民族村落的旅游開發不僅可以提供傳統文化保護所需的經費,而且還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1999 年新賓縣對赫圖阿拉城進行開發,本著整舊復舊的原則,投入巨資重建和修復了汗宮大衙門、正白旗衙門、汗王井、關帝廟、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門、協領衙門、文廟和昭忠祠等一大批古建筑,使這些文物古跡的有形建筑風貌和無形歷史滄桑得以恢復。在旅游開發中,政府還組織專家對狩獵舞、太平鼓等展示滿族民俗風情的歌舞進行挖掘整理。同時,政府投入380 多萬元打造了滿族特色村寨,按照滿族建筑傳統進行民居改造和庭院設計,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鼓勵村民開辦“女真人”家庭旅館、“農家樂”飯莊等特色旅游項目,以繁榮當地經濟。
許多已被遺忘了的“傳統”會因為偶然的因素而被激活。〔2〕旅游開發就可以作為激活民間傳統文化的“偶然的因素”。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一些已被遺忘的乃至消失的傳統習俗又得以復歸。在新賓縣民族村落開發過程中,一些幾乎被遺忘的滿族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慢慢恢復,傳統的文化物品、飲食、歌舞及民居等重新受到重視和發掘,煥發出生機。筆者調研發現,進行旅游開發后,新賓縣開始有意識地收集、整理滿族文化物品如靰鞡鞋、滿族旗袍、幼兒搖車、方枕等。滿族傳統的飲食文化因市場需求的擴大重新得到發展,如滿族特色食品蘇子葉、粘火勺、沙琪瑪、鍋貼、八碟八碗和炭火鍋等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2006年滿族秧歌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新賓滿族剪紙又作為中國剪紙合并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具有滿族風情的結婚儀式在新賓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族群”身份是在社會互動中通過“自認”和“他認”而獲得的。旅游業的發展使得當地居民有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當地居民在通過與外界的對比中認知了自身文化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自身的文化價值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不僅有了自覺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而且還不斷主動地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筆者在赫圖阿拉村調查發現,赫圖阿拉城景區對于滿族傳統歌舞、民俗的挖掘和整理,引發了赫圖阿拉村居民對滿族歌舞和習俗的學習和保護。目前赫圖阿拉村以自然屯為單位,定期開展滿族秧歌比賽,每逢節假日還舉辦滿族舞蹈表演。盡管村民對于文化傳統保護與繼承的認識比較膚淺,但畢竟保護意識已經開始覺醒。
旅游活動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游客到民族村落旅游目的之一就是體會當地民族文化傳統差異,領略當地民族風情、風俗習慣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因此,旅游開發不但能促進文化傳統保護和繼承,而且還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及文化傳統。這既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見,增加相互了解,又有助于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播。
旅游開發對村落文化傳統的保護與繼承來說是把“雙刃劍”。旅游開發在推動傳統文化保護,為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使得原有的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許多民風民俗逐漸商業化和儀式化,因而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風貌。正如美國學者弗克斯(Fox)所言:“旅游業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飯,也可以燒掉你的屋。”〔3〕實踐中,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傳統保護與繼承帶來了一定“負效應”。
人民群眾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創作者和所有者,他們本應是當地文化傳統開發的主要參與者,更應是文化傳統保護與繼承最重要的主體。然而,我國文化傳統的開發道路和模式選擇往往是由有關政府部門主導,并不由開發地區的居民自主選擇。〔4〕開發地區的居民往往只是擔當了“資源提供者”角色。他們可能參與了開發的過程,但是對于怎么開發文化傳統、開發何種文化傳統卻常常沒有自主權,更沒有發言權,更有甚者,被開發地區的居民還可能成為開發拆遷的受害者。顯然,在這種狀態下,被開發地區的居民不是文化傳統開發真正的主體,自然也就不能成為受益者。當普通民眾被置于旁觀者、被開發者角色而無法從文化傳統開發中獲益的時候,人們對于參與傳統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就大為降低。調查中發現,新賓縣赫圖阿拉城景區與赫圖阿拉村在管理上涇渭分明。赫圖阿拉村居民能到景區工作的累計不超過40人,從事的工作也主要是導游、保潔與歌舞表演等。大多數村民認為,景區發展的好壞、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與他們關系不大。而目前村中對于滿族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也還局限在少數人身上,大多數居民很難參與其中,更不可能在文化傳統的保護和繼承中獲益。因此,總體看,現有的開發模式并沒有激發起公眾對于傳統文化保護與繼承的積極性。
我國很多古鎮、古村落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以保護為名把原先生活在古鎮、古村落的居民遷出,導致古鎮、古村落人口的“空心化”,喪失了原住民能為古鎮、古村落營造的那份傳統意蘊和氛圍,成為空城的古鎮、古村落也失去了特有的風俗民情,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在新賓縣赫圖阿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原來居住在赫圖阿拉城內的城里和皇寺兩個自然村的131 戶居民全部被搬遷到城外。居民搬出不但使赫圖阿拉城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風貌,而且還因為拆遷安置問題引起了被拆遷居民的不滿。不僅如此,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上的,脫離了傳統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與環境,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將十分困難。
“文化孤島”現象是指在擁有獨特民族文化傳統的地區,因旅游而發展起來的旅游文化藝術已不可能重塑本土原始文化的精神與形貌,因此,它雖然在形式上可以迎合游客趣味,但其內核則成了真實文化的虛假面具,僅僅具有商業的價值。在新賓縣旅游開發中,開發者僅對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觀賞價值的滿族歌舞、祭祀儀式等進行了開發,傳統文化的開發還缺乏系統性和專業化,具有明顯選擇性、功利性特征。這無疑破壞了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和完整性,使其深深打上商業文化烙印。而在現代文化的巨大沖擊下,傳統文化又逐漸被城市化,進而削弱了鄉村旅游的原動力。
傳統文化價值觀是經過世代傳承、淘汰,至今仍為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體系。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差異很大,但熱情、淳樸、勤勞、仁義等是我國各個民族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地區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甚至遺失。新賓縣是滿族祖居地,滿族人一向具有熱情淳樸、率直義氣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素不相識的客人他們也會拿出好酒好菜、騰出最好的房間招待。他們認為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這樣的人會為人們所不齒。但在商品經濟和旅游業的帶動下,村民的市場經濟觀念大為提高,在經營過程中也發生了從重義到重利的轉變。如一些景區的演員急功近利,對優秀的滿族傳統歌曲不求甚解,只學會一兩個曲調后就上臺表演,應付不熟悉滿族文化的外來游客,更有甚者在旅游商品交易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騙,這些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逐漸退化與遺失。淳樸的民風在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中變味。
當前,我國民族村落旅游開發往往采取以現代藝術包裝民族文化的形式,這種形式將民族文化舞臺化和程序化,以此來吸引和刺激游客,使其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里產生消費需求,進行旅游消費。但是,這種藝術化的民族文化的一個弊端就是使得原有文化失去了本真和內涵,民族文化傳統過度商品化,日漸物質化。〔5〕調查中發現,新賓縣赫圖阿拉城景區將薩滿舞蹈開發成旅游產品展現滿族獨特的宗教文化本無可厚非,但在實際的旅游經營中,薩滿舞蹈表演往往是一個人跳舞,另一個人收取小費,并以索取小費的多少來決定舞蹈內容的豐富程度,致使薩滿舞蹈完全成為賺錢的手段。
在旅游開發背景下,消除文化傳統保護與開發之矛盾,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的互惠雙贏,需要尋求一種科學的旅游開發模式。為此,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當前,我國民族文化產權所有者仍然處于缺位狀態。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締造者的少數民族并沒有成為文化產權的唯一所有者。管理者成為了民族文化產權的實際控制者和擁有者。目前我國旅游開發采取的最常用模式是由政府或管理機構實施管理,由投資者來進行經營。投資者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則,往往過度開發傳統文化資源。而當地居民則最多通過提供少量低附加值勞動或商品賺取一點報酬。這就使得當地居民要么對開發漠不關心,要么對開發實行抵制,以至于拋棄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因此,建議建立明晰的民族文化產權,使少數民族成為民族文化產權的真正所有者。少數民族獲得由產權所帶來的收益權和處置權,不僅會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程度,也會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從長期發展目標出發,當地居民必然會對管理者和開發商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從而有利于實現民族文化傳統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證明,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既要做好科學規劃,又要堅持依法開發原則。目前我國文化傳統保護領域重視文化資源開發,輕視文化傳統保護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立法上要做到文化傳統保護與開發并重,切實保護傳統文化資源。通過采取完善文化保護性政策法規,加強執法監督等措施,提高旅游業經營者及民眾的法規意識,積極維護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在加強立法的同時,還要強化監督管理,做到嚴格執法、依法懲治。通過加強立法、強化執法,對旅游業經營者僅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文化保護的行為形成剛性約束,有效遏制旅游中出現的欺詐、粗制濫造等現象。
要實現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傳統保護的互惠共贏,需要消除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傳統的過度商品化和庸俗化現象。具體可通過“分離法”,將民族文化表演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民族文化生活分離開。旅游中的表演僅僅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的一個櫥窗式的展示。在宣傳和展示過程中,無論對游客還是表演者,都要明確界定哪些是民族文化表演,哪些是真實的民族文化生活,不讓人產生混淆。對于游客來說,他們有了對于這些表演的正確認識和定位,就可以把這些表演僅當作娛樂,不會因為表演的戲劇化而失望。對一般民眾來說,他們也不會將舞臺上的表演與現實中民族文化生活混為一談而失去對文化真實的莊嚴和神圣性的體驗,從而在個體內心感受和在社會生活里保留對自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科學研究是認識和了解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卷入全球化浪潮之后,民族學、人類學、建筑學、地理學和旅游學等學科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開發的研究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6〕而要想在旅游開發中保護好文化傳統,加強對文化傳統的系統性科學研究必不可少。只有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歷史才能保持進入旅游內容的民族歌舞和手工藝品等的本真性,提高旅游品質。通過加強文化傳統的科學研究,做好整理和發掘民族文化傳統工作,還會豐富傳統文化內涵,引導當地旅游業進入科學、有序的發展軌道。與此同時,在旅游開發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科學研究還可以有效避免旅游開發中存在的“文化孤島現象”。因而做好傳統文化的科學研究可以使旅游開發與文化傳統的保護進入互惠共贏的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