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剛
毛澤東在抗戰初期著述的《論持久戰》是一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戰略著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從系統論視角審視,其中蘊含的整體思維、過程思維、價值思維、辯證思維、主體思維等思維方式構成了一個科學的思維體系,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性光輝,展現出強大的思維力量,有效地指導了中國人民的不屈斗爭。對這一科學思維體系進行系統解讀并深刻認知其跨越時空的意義和價值,可以為我們不斷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善于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問題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全面地看問題,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規律作出科學預判。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堅持客觀審慎、科學分析的原則,對中日雙方的矛盾特征進行了客觀全面的梳理,揭示了抗日戰爭的整體發展規律,極大地增強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全面抗戰爆發以后,戰爭進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在多數人的思想上并沒有得到解決,于是便產生了諸如自滿和輕敵、懷疑和否定等情緒。能否從整體和全局上看待抗戰意義重大,要指導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就必須對這一戰爭的全貌和全過程進行理性審視。毛澤東在大的時空格局下對抗戰以來的勝利和失敗進行了科學分析,從內因與外因、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等多個層面研究戰爭形勢,總結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勝利取決于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國際的抗日統一戰線、日本國內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三個條件,〔1〕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要根據許多因素來決定,但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影響因素,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全面抗戰階段的中心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勝利,使抗日戰爭成為全民族的抗戰。經過上述邏輯分析,毛澤東最后指出:“于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薄?〕這一判斷十分準確地概括了抗戰的大致輪廓,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在闡明了抗戰的總趨勢之后,毛澤東還對抗戰初期盛行的“亡國論”“速勝論”進行了駁斥。他指出:“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3〕“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4〕因此,只有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觀察戰爭、分析戰爭,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要堅持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只看到日本帝國主義一時的強大和中國一時的弱小,也要看到抗日力量的發展壯大和日本力量的不斷削弱;不能只看到裝備的優劣,更要看到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毛澤東堅持將抗日戰爭的分析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認為這些客觀事實“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是屬于日本”,〔5〕鮮明地駁斥了錯誤論調,有力遏制和打擊了錯誤言論的散播。
在論述了持久戰的總趨勢之后,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基本特征,從中找尋戰爭的規律。早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就指出:“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薄?〕毛澤東還特別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薄?〕這是把握中日戰爭規律的根本依據。敵我雙方的矛盾特征有四個層面,其一,敵強我弱。中國在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顯然不如日本,這就造成了抗戰不能速勝。其二,敵退步我進步。日本經濟社會的帝國主義性質決定了其戰爭的非正義性質,其退步和野蠻性是其失敗的主要依據。其三,敵小我大。日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一起消耗掉,這是抗戰能夠取勝的重要因素。其四,敵寡助我多助。世界支持和平與正義的力量遠遠超過法西斯的力量。正是這些矛盾特征使抗日戰爭具有了自身特殊的規律,這些規律內在地規定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屬性,也再次印證了毛澤東對于整個戰爭趨勢分析的正確性。
世界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每一個事物在其內外矛盾的交互作用下,都存在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就運用過程思維,堅持把抗日戰爭看成是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過程,科學預見了抗戰發展的不同階段,并為此制定了相應的策略,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深入研究其中各個階段的特點和規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謀劃全局。這就啟示我們考慮問題、處理事情要富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既要立足當下,又要放眼長遠,并且采取適當的舉措推動事物朝著可預期的方向發展,不斷實現既定目標。毛澤東指出:“戰略指導者當其處于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應該計算到下一個階段。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絕不可少的?!薄?〕只有這樣才能照顧戰役大局,才能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實踐證明,毛澤東對抗日戰爭進程中重大事件的預見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他提出的“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9〕的科學思維,極具預見性和穿透力,有力地指導了戰略行動的展開。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不僅要求用聯系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還要求用變化的觀點發展地看問題。事物的相互聯系是通過運動來實現的,只有在運動變化中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方向。毛澤東就曾批評指出:“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著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10〕在對于戰略預見的重要性問題上,毛澤東不僅思想認識極端清醒,而且行動實踐也十分堅決。他運用唯物辯證法關于發展變化的觀點,準確分析了中日雙方之間力量的消長,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會發生變化,中國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這種動態的發展不僅決定著戰爭的持久戰性質,同時也內含著爭取勝利的戰略密碼,那就是在把握總體抗戰趨勢的基礎上,不斷推動雙方力量的變化進程。
毛澤東在深入分析了敵我雙方力量消長的基礎上,科學預見了抗戰的發展全過程,中國將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將由進攻到相持到退卻。這場戰爭的具體進程就中國而言將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并且根據各個階段的力量對比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有力地指明了勝利的方向和道路。第一階段是防御階段,由于日本的強勢進攻,中國處于被動地位,但是隨著占領范圍的擴大,日本將力不從心,中國雖損失頗大,但同時也會有頗大的進步,尤其是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此階段戰爭的主要形式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二階段是相持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階段。由于日本的兵力不足和我之抵抗,敵我雙方的地位發生變化,游擊戰在這一時期大有用武之地,開展大規模的敵后游擊戰爭將是重要手段,盡可能地消耗敵人。同時,要盡量維持統一戰線的內部團結,并有計劃地改造軍隊、動員全民,為反擊做準備。第三階段是反攻階段,是我之進攻、敵之退卻的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是運動戰,中國將主要依靠自己已經儲備著和繼續生長著的力量,收復失地,取得最后的勝利。綜上所述,毛澤東深刻分析了中國在堅持抗戰中表現出的向上、向下兩種趨向,對中日之間的力量變化進行了戰略細分,雖然他本人也承認客觀現實的發展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的,但戰爭的客觀進程還是證實了其預見的科學性。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薄?1〕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把握客觀規律、確立實踐目標時,都遵循了某種價值觀念,是合目的性與和規律性的統一。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就特別注重從價值層面來觀察戰爭、研究戰爭,并且深刻闡釋了消滅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總體目標,為動員全民族力量抗戰提供了價值指引。
通過檢測AECOPD生存與死亡患者的血氣:Pa02、PaCO2、pH; 血清炎癥因子:WBC、PCT、CRP、TNF-α、IL-10;凝血因素:D-二聚體、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肺功能:FEV1、FEV1/FVC、FEV1%,并進行比較分析與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AECOPD患者的PaCO2、凝血因子、炎癥因子 WBC、PCT、CRP,尤其是PCT對急診AECOPD患者救治效果的好壞有比較大的影響。
從戰爭本身的層面來看,作為沖突的雙方,其最現實和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這是貫穿戰爭的基本法則,也是一切軍事行動的本質和依據。毛澤東就深刻指出:“戰爭目的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則是第二位的。因為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為消滅敵人之主要手段的進攻是主要的,而作為消滅敵人之輔助手段和保存自己之一種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薄?2〕從具體的行動策略而言,一切戰術、戰役行動的展開都要圍繞戰爭目的來進行,它著眼于戰爭的全局,貫徹于戰爭的始終。在戰爭實踐中,要緊緊圍繞消滅敵人與保存自己展開行動,將進攻和防御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對敵殺傷、自我保存。毛澤東對這一現實目的作出了明確闡述:“抗日戰爭的各級領導者,不能離開中日兩國之間各種互相對立的基本因素去指導戰爭,也不能離開這個戰爭的目的去指導戰爭……我們的戰爭,在于力求每戰爭取不論大小的勝利,在于力求每戰解除敵人一部分武裝,損傷敵人一部分人馬器物。”〔13〕只有在不斷消耗敵人中保存、壯大自己才能真正堅持持久戰,這也是抗戰的首要價值目標。
戰爭為政治目的服務,離開了政治目標,戰爭就失去了最終的方向。只有善于從政治上看待戰爭才能正確把握戰爭,列寧就曾深刻闡述過戰爭對政治的依附關系,指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暴力手段)的繼續?!薄?4〕毛澤東也特別重視從政治上看待戰爭,早在他為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起草的決議中就著重強調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深刻指出:要“從教育上提高黨內的政治水平”,〔15〕克服單純的軍事觀點。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進一步論述了戰爭與政治的緊密聯系,指出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的政治目的就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16〕就抗日戰爭來看,戰爭可以掃除政治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中國人民不僅要實現消滅日本侵略者的直接目標,更要以此為契機實現本民族的徹底解放,結束近百年來被列強欺侮的悲慘局面,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自抉。要爭取這種最終政治目的就要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要將為什么要打仗告訴每一個士兵以及所有人民,使他們明白戰爭的最終目的,這樣才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實現最后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國際主義者,始終致力于推進全人類共同的進步事業。在戰爭的崇高目標問題上,毛澤東堅持將抗日戰爭放置于世界和平的宏大敘事中予以考量,將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戰爭置于道義的制高點上,表明了為全人類永久和平與幸福而奮斗犧牲的高尚追求,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同爭取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離的,戰爭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的崩潰,這就使得目前的戰爭更接近于最后的戰爭,中國人民的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包含著為爭取世界永久和平而戰的性質?!拔覀儚氖聭馉幍男拍?,便建立在這個爭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國和新世界上面。”“為了這個目的,人類應該拿出極大的努力……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于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地是非常偉大的”?!?7〕可以說,對永久和平新世界的追求激勵著中華兒女堅持抗爭,是我們能夠堅持抗戰并奪取最后勝利的崇高價值指引。
抗日戰爭總的方針是持久戰,但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有更加細化的相應的戰術策略。列寧曾指出:“我們不否認一般的原則,但是我們要求對具體運用這些一般原則的條件進行具體的分析?!薄?8〕毛澤東就特別重視根據矛盾雙方不斷變化的特點,根據持久戰的總體趨勢,對具體戰術進行精準把控,進而體現出內線與外線、運動戰與游擊戰、消耗戰與殲滅戰的辯證特征,為實現抗戰的價值目標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現實特點,深刻指出了內線與外線的交織狀況及其發展規律,清晰闡明了要堅持“內線持久的防御”和“外線速決的進攻”的戰略原則。首先,由于強大敵人采取的進攻方針,我方處于防御地位的內線作戰。但在具體的戰術層面,我們強調積極的防御,不做死守的防御,這樣在某些局部作戰中就可以將敵人的大圍剿變成我們對敵人的小包圍,實現內線向外線的反轉,以局部的戰役勝利扭轉全局的戰略被動,實現防御中的進攻,被動中的主動。其次,由于我方的不斷勝利,敵人逐漸處于戰略守勢地位,這時就需要速決戰。這樣許多的外線速決戰將改變雙方力量對比,就能使得敵我總的形勢達到平衡,然后由平衡到我優勢敵劣勢,實現戰爭態勢的轉變?!皯馉幨橇α康母傎?,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里,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是決定因素??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19〕在內線與外線的轉換中,毛澤東特別強調要抓住有利時機,將可能性變為現實性。
毛澤東指出:“作為戰爭內容的戰略內線、戰略持久、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在戰爭形式上就表現為運動戰。”〔20〕“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就是對這一戰法的形象表述,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走還是打,都是防御與進攻的辯證統一,都要服從戰略意圖,要通過運動戰扭轉我方的不利局面,實現敵我雙方戰場地位的轉換,這才是以弱敵強的有效軍事策略。游擊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僅次于運動戰,因為沒有游擊戰的輔助,也就不能戰勝敵人”?!?1〕游擊戰一方面要輔助運動戰,另一方面要將自己變成正規戰。從抗戰進程來看,游擊戰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其戰略威力在不斷增強,防御階段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相持階段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反攻階段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這樣,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八路軍的基本方針就是基本的游擊戰與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在游擊中牽制敵人,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的是,這些戰爭形式的實際運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戰爭智慧和指揮藝術。
抗日戰爭是消耗戰,同時也是殲滅戰。要實現在戰略上消耗敵人的目標,就要在戰役和戰斗中不斷殲滅敵人。毛澤東指出:“中國之能夠進行持久戰,用殲滅達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薄?2〕殲滅戰應該是我們進行抗日戰爭的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打敗敵人,但是在抗戰的不同階段,能否消滅敵人,要看具體的戰場環境和敵我形勢。在有利的條件下,采用盡可能的殲滅戰;在不利的條件下,則執行消耗戰?!皩τ谇罢?,用集中兵力的原則;對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則?!薄?3〕此外,毛澤東還指出:“一切有把握的戰役和戰斗應該堅決地進行決戰,一切無把握的戰役和戰斗應避免決戰,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應根本避免?!薄?4〕可見,進行決戰關系重大,要充分考量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以便作出最有利于我方的戰略決策,避免不利條件的決戰;要兼顧運動與消耗的辯證關系,力求多消滅敵人,以不斷的局部勝利為全局的勝利奠定基礎。
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等,也就是人在從事活動時自覺、能動、自主、自由的地位和特性。毛澤東十分強調用主體性思維研究抗日戰爭,并且將這種思維運用于指導抗戰的具體實踐中,凸顯了自覺主動精神對堅持抗戰的巨大能動作用,有效地動員了全國民眾,為爭取抗爭勝利提供了精神動力。
靈活性是自覺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形式。由于客觀實踐的豐富性,人們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一切認識問題,在抗日戰爭的各個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實施運動戰的過程中,就要注重靈活使用兵力和相關戰術??箲鸬幕痉结槾_定之后,在執行中必然要面臨兵力的分散與集中,戰術的包圍與迂回等具體方式方法,靈活使用這些方法需要把握多個因素,要隨時隨地以戰場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不可墨守成規??箲饘嵺`也已經鮮活地證明,作戰的靈活性做得好還是差關系重大。毛澤東指出:“主動和勝利,是可以根據真實情況,經過主觀能力的活躍,取得一定的條件,而由劣勢和被動者從優勢和主動者手里奪取過來的?!薄?7〕通過這種策略,就能實現我對于敵的主動權,就能實現壓倒敵人并取得最后的勝利。這種靈活性還集中體現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維護和鞏固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斗爭求團結的策略維護了統一戰線的完整性,避免了只注重斗爭而導致戰線破裂的可能,實現了以團結和進步為目的的主觀訴求。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全國軍民是抗戰的主體,也是爭取最后勝利的根本性力量。毛澤東曾深刻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28〕中國制勝日本的主要條件,是全國人民的團結和各方面較之過去有十百倍的進步,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黨的組織動員能力,實現軍隊和人民的進步。毛澤東認為:“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29〕“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裝備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30〕全軍全民的廣大政治動員、軍民一心,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各種條件中最基本的條件,要努力維護統一戰線的完整性,保持黨的獨立自主的地位,努力地發動群眾,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毛澤東《論持久戰》中所貫穿和蘊含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們今日要特別注重把握和運用其中的辯證思維、戰略思維、主體思維等有益基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磅礴動力。
堅持辯證思維就是要客觀、全面地看待當代中國的發展,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實現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把握主客觀條件、國內外發展大勢,綜合考量各種因素,找準正確著力方向,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推進,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始終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31〕要深刻認知改革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正視矛盾和問題,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用改革思維不斷夯實發展后勁,將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治國與治黨相統一,始終堅持既定航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發揚斗爭精神,自覺防范和化解風險,久久為功,不斷奪取新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至今,經歷了艱辛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手中。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趨勢。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我們要始終保持深邃的戰略遠見和堅實的戰略定力,切實增強“四個自信”,穩步推進各項事業,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要抓住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補短板、強弱項,立足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緊緊抓住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癥結所在,以更高的要求、更實的工作化解矛盾,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需要始終堅守人民立場,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不僅是價值主體,而且是實踐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高揚人民主體地位,把價值思維與主體思維相統一,不斷在發展中實現人民利益。堅持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改善領導方法和方式,抓住“關鍵少數”,注重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奮斗與行動,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努力推進偉大事業,最終實現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