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江
貴州省銅仁市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三年來,圍繞綠色主題,在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上,通過生態工作“五個兩手”,取得了生態成就“四個突破”。新形勢下對照綠色發展的本質要求和“高質量”的指標系統,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銅仁需要堅守綠色底色,圍繞發展核心,做到生態實現“三個提升”。
2016年10月31日,貴州省委常委會專題聽取銅仁工作匯報,為銅仁精準把脈、精準定位、指明方向。銅仁市根據省委要求和銅仁發展實際,正式提出把銅仁打造為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游勝地、安居樂業福地、風清氣正凈地。圍繞“一區五地”,2017年以來,銅仁高質量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以環境、補償、扶貧、社會和產業五個方面為抓手,推動綠色發展從方案到規范,從治理到保護,從環境到生態,從生活到生產的進路拓展。
相對其他地方,銅仁工業污染少,環境問題主要來自生活方式。基于此,銅仁環境保護從生活開始,在垃圾治理與垃圾處理中實行標本兼治,對環境屏障、環境治理、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生活方式開展綜合治理、同步施策。2016年11月,銅仁歷史性改變垃圾處置方式,由傳統衛生填埋轉向垃圾焚燒,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及綜合利用,實現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變垃圾為資源。從城市到農村,2016年12月,銅仁根據《貴州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方案》,制定了《銅仁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方案》,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在農村全面推行源頭減量和垃圾分類收集,全面提高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從實施到監管,2019年2月,銅仁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推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監管體系建立。
作為武陵片區的腹地和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黔東門戶,在生態補償工作中,銅仁堅持在整體中推進、在區域中統籌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和爭取國家、省以及周邊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好機遇,在環境保護中有效推進生態補償,實現環境治理點面結合。頒發了如《林業生態補償脫貧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和修復力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保護環境、守護自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銅仁“十三五”初期,全市有10個貧困區縣,125個貧困鄉鎮,156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1萬戶58.32萬人。在艱巨的決戰脫貧攻堅工作中,銅仁探索出了“區域協作合力、住房安置合意、完善服務合心、產業扶貧合利、文化認同合群”的“五合”模式。通過搬、幫,一方面實現了精準脫貧,使原本貧困地區的人口實現了戶均1人以上的就業目標。另一方面實現了生態修復,使土地貧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成了新的綠地。有效實現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修復中增收致富和穩定脫貧,達到百姓富和生態美。
銅仁在綠色發展中,從社會治理的視角,一手抓城市綠化,一手抓農村美化,實現生態生活與生態社會的綠色嬗變。2018年4月,銅仁實施“綠城”兩年行動計劃。以“顯山露水、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統籌推進”為原則,在尊重順應自然的前提下,打造一個個“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環水繞、山水相依”的山水園林城市。同年12月,銅仁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018—2020年實施方案出臺。要求緊緊圍繞“創建新時代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的目標,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林旅一體化”的思路,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農村,綠色生活、綠色種養、綠色建筑和綠色消費全面施行,燃放煙花爆竹、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等不良習俗令行禁止。
三年來,銅仁通過品牌建設帶動產業建設,通過產業建設帶動城市建設,實現產城融合。2017年3月,啟動品牌引領推動供需結構升級工程,大力培育擁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和特色產品生產供給體系。2019年1月,啟動創建“梵凈山珍·健康養生”綠色農產品品牌三年行動,打造具有銅仁地域特色、在省內外市場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梵凈山珍·健康養生”綠色農產品。目前,以碧江區為代表和重點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在品牌意識作用下,其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培育發展了以民族制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支撐城鎮發展。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日新月異。
在“五個兩手”工作推進下,銅仁不僅堅守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提出的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更探索出了一條增收與增綠同頻、綠起來與富起來同步的綠色發展新路,實現了地方治理、地方生態、地方生活、地方生產“四個突破”,為生態資源豐富、工業相對不發達地區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山地經濟“銅仁方案”。
先行示范區建設中,銅仁通過自我革命,打造“效能政府”和“法治政府”,實現生態治理主體多元化、管理法治化和載體數字化,突破傳統生態治理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現代化日益復雜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問題。綠色機制方面,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印發《銅仁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文件,生態主體責任到人、賞罰分明。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督促、檢查和調度有力有效,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工作機制已經形成。綠色法治方面,《銅仁市錦江流域保護條例》《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重要生態保護區紅線管理、重點生態功能縣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等有的放矢,筑牢了生態文明建設法律底線。綠色載體方面,深入推進“六綠”攻堅和大數據戰略行動,實現綠色發展智慧化、數字化。“民心黨建+河長制”做法獲李邑飛同志肯定。
通過三年的奮進,銅仁實現了地方生態資源在發展中得到保護,在保護中得到發展,突破了生態與發展對立的困境。生態屏障建設、環境治理、資源節約和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走上科學化技術水平。如石漠化治理,銅仁采取“綠色發展+生態修復”的方法,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崛起“石漠綠洲”的嬗變之路。通過生態科學化推進,梵凈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碧江區入圍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完成全域綠化112.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5.19%。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活生態。銅仁通過倡導低碳生態、適度消費理念,創建綠色生活。目前“智慧環衛”全覆蓋。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7%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人民群眾安全幸福指數達99.04%。溫泉之鄉、簫聲笛韻,梵天凈土、養心天堂的生活景象基本形成。
綠色發展,綠色是主題,核心是發展。銅仁通過改造傳統工業、培養新產業和新業態三種方式,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綠色GEP新突破。全市57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成高標準種植業基地161.21萬畝,實現產值226.78億元、銷售收入達182.06億元。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一村一品一特已經形成。
近年來,銅仁在綠色屏障、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產業和低碳經濟方面,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取得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為今后銅仁高質量綠色發現積累了基礎與財富,為進一步完成“銅仁方案”、打造“銅仁樣板”提供了前提與方向。
下一步,圍繞“綠色”,做好“高質量”,致力于從單純的環境治理向生態經濟發展轉變,致力于從簡單的農產品貿易向生態新產品研發和生態產品價值增值轉變,是銅仁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應有之意。堅守“兩條底線”,實現“兩個轉變”,必將推動銅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進銅仁綠色崛起,形成可推廣的山地經濟發展方案;必將系統解決與貧困交織的生態問題,形成生態脫貧的銅仁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堅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銅仁干部群眾的優良傳統。正如陳昌旭要求,要“以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謀劃好銅仁的發展,辦好銅仁的事情,讓省委放心、讓人民滿意”。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銅仁走過污染彎路。但后來,銅仁在實踐中逐步總結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在生態體制機制建設的道路上,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時任行署專員諶貽琴提出,“我們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堅決糾正以犧牲環境和資源來換取一時經濟利益的做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一區五地”的建設目標,考量了銅仁生態承載力的邊界,既堅持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又推動了民生福祉的生態經濟發展。下一步更要加快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建設,不失時機地發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
高質量綠色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銅仁的生態法治建設也經歷了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到了2018年,法治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下一步要加大河長制、生態金融、生態修復的執法力度,切實為高質量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法治保障和法治環境。
綠色發展不是不發展,保護自然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相反,自然是歷史的自然,綠色發展,需要凝聚銅仁的智慧和勞動;自然,人在其中,先行示范區建設,需要富集人類的創新和創造。
粗放式生產方式,不僅帶來了人與自然的對立,還造成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枯竭和自然的無效。銅仁在綠色發展中逐步嘗到了點綠成金的收獲,主動在生產、生態和生活上下功夫,利用資源,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通過加快建設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把旅游業打造成全市開放型經濟的“窗口產業”,2018年實現旅游收入743.97億元。同時,充分實行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三個結合”,發展康養經濟,實現文化旅游業“一業振興”和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創新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是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根本動力。銅仁要想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行穩致遠,必須加快人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打造人人創新的綠色發展隊伍。只有這樣,才能把梵凈山等是銅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做大做強,激發資源效益和環境生產力,實現勞動生產力和環境生產力的比翼雙飛。
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攻堅戰中,銅仁立足自我和自身優勢,在做優做強中實現經濟爭位、產業脫貧和環境改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好特色,是關鍵。
銅仁地屬黔東門戶,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因此,銅仁一要利用區位特色強化民族優勢,積極變地方文化為地方資本,變地方資源為地方產業,大力發展民族中藥、民族工藝品和民族旅游,融合生態文化,發展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提升民族自信。二要利用山地特色強化產業優勢。山地經濟是銅仁特有的經濟形態。各區縣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和主體產業,打造山地旅游、產城融合、山地種植等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市級層面要對接、延伸產業鏈,推進高端制造、生物制藥、電解錳,黃桃、茶葉、食用菌、油茶深加工,生豬養殖等產業優勢發展、綠色發展、高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