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治民 任 坤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貴州的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主要特征。
堅持市場化為主的改革方向不僅調動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而且也調動了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實現了趕超進位的歷史性跨越,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在全國率先開展30多個方面的系統性試驗;實施1400多項改革,形成1800多項改革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三變”、行政審批、能源、司法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122家500強企業入駐貴州;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7%。不僅如此,貴州64個開發區已納入國家新一輪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瑞士(貴州)產業示范園落戶貴陽綜保區,與重慶、四川、云南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區區域互動合作機制,貴州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不僅先后多次成功舉辦數博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酒博會、貴洽會等重大開放活動,同時湘黔高鐵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貴州園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中。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貴州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始終遵循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行事,使得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地位在不斷強化。貴州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顛覆了貴州數百年來形成的“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及“窮山惡水、窮鄉僻壤、夜郎自大、黔驢技窮”等污名化標簽。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實現了從“布局分散、結構低端、發展粗放”的工業化布局到“特色化、園區化、生態化”的工業化布局的戰略轉型,經濟結構在多次的發展調整中不斷趨于優化。改革開放40年來,貴州走出“資源陷阱”,結束了過去過分依賴資源稟賦優勢導致原材料生產部門“一枝獨秀”而制造業和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生產服務業萎縮,進而導致結構性供給矛盾突出,生活資料供給不足,CPI偏高的不利局面,進而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穩定了市場供需平衡,改變了貴州物價的上漲幅度高于全國和周邊省份的狀況。貴州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貧困人口最多的西部內陸省份,面臨諸多發展“劣勢”。為謀求跨越式發展,在2010年貴州提出實施“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兩加一推”戰略,尋求新的“突圍之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著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2012年,貴州省委、省政府主動作為,積極爭取,提交的《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2—2020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黔中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將黔中經濟區打造成國家重要能源資源深加工、特色輕工業基地和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全國山地新型城鎮化試驗區,東西互動合作示范區,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和實施,極大地加速了城與城、城與鄉的聯動協調融合創新發展,是貴州發展的增長極、帶動全省發展的“火車頭”、中國西部的戰略高地。2017年,貴州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不僅使貴州沖出了“經濟洼地”,有的地方走到了“平地”,而且一些領域攀上了“高地”。貴州正在撕下貧困落后的標簽,貼上新的靚麗的名片。近年來,貴州既要趕又要轉,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促進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協調融合發展。貴州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意見》,制定了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由貴州省政府主導實施的132項重點改革事項加快落地落實,減量置換、改造升級、淘汰落后,有效化解了過剩產能。與此同時,貴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有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的支撐性、匹配性、協調性不斷增強,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歷史上開發較晚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貴州的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于全國,產業結構矛盾較為突出,在特定的時期內成為制約貴州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近年來,貴州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充分發揮地區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創新創業人才聚集,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已經完成了從“一二三”型向“三二一”型的戰略調整。貴州始終堅持把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作為引進先進生產力、推動現代產業發展、提升比較優勢的重要抓手。積極打造開放載體,搭建開放平臺,全省形成了以貴安新區為核心,以貴陽高新區、貴陽經開區、安順高新區、遵義經開區、雙龍航空港經濟區、貴陽綜保區、貴安綜保區、遵義綜保區為重點的“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引進產業項目1293個,合同投資額7962億元。根據貴州省商務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已在貴州落地的200多個大數據項目投資額超過2400億元,落戶貴州的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已超過150家。貴州的產業發展已呈現出“傳統產業轉型增長、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良好態勢。隨著貴州的大數據產業深入發展,隨著國家電子政務云數據中心體系南方節點落戶貴州,“云上貴州”數據共享交換體系整體接入國家平臺,省市兩級政府部門非涉密應用系統100%接入“云上貴州”,“中國數谷”建設加快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實質進展,大數據電子信息制造業已成為貴州工業經濟的第三大增長點。同時,伴隨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大旅游產業現已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改革開放40年,貴州交通的滄桑巨變,如今黔道不再難,天塹變坦途,成為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在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中具有南來北往、承東接西的重要地位。這得益于當初貴州省委、省政府在特定時期內確立的“交通引領經濟發展”和“交通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是貴州88個縣,縣縣通高速的關鍵。曾經“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之隔兩重天”的貴州今天處處是風景,“開門見山”的貴州人吃上了“鄉愁飯”,貴州70余個景區已可以實現30分鐘進入高速公路系統。根據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旅游總收入9400多億元,全省共接待游客9.69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3.1%、30.2%,貴州的全域旅游、紅色旅游、綠色旅游、優質旅游、滿意旅游保持井噴發展勢頭。近年來,貴州省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國知名健康養生基地,成功舉辦外交部貴州全球推介活動“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系列推介活動,以及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整合各方資源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在美國《紐約時報》公布的“2016年全球52個最值得到訪旅游目的地”中,貴州從全球瀚若星海的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真的是“萬山深處有千水,民族風情惹人醉”。論氣候:貴州避暑旅游有著天賦資源;論風景:貴州天生麗質、美麗動人;論生態:貴州格外珍惜天賜寶藏;論機遇:貴州不負天賜良機、后發趕超。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頂云公社十六個生產隊沖破思想束縛,大膽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道率先闖開“包產到戶”的禁地,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奏響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在改革開放40年中,貴州一直沒有停下農村改革創新的步伐。從2014年開始,貴州六盤水市在扶貧攻堅中推行“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發展模式開始在全國聲名鵲起,并寫入2017 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開展“三變”改革。2017年六盤水市被批準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面推廣農村“三變”改革經驗,夯實“三農”基礎。與此同時,2014 年,貴州平壩區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在土地產權改革、三權分置的基礎上,塘約村順利推進了“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的發展道路,采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村脫貧打造出了“塘約樣板”,被學者譽為“塘約道路”。與此同時,貴州堅持把水利治理作為頭等民生大事和基礎戰略,全力破解工程性缺水困局,先后啟動了“渴望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滋黔”一期工程、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小康水行動計劃”、水利扶貧以及“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水源”等一系列重大水利行動。治水興黔成績斐然,全省大興水利建設,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634座,建設200多個骨干水源工程,鋪設管道5100多公里,2018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3%,集中供水率達到91.5%,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居民飲水和農業灌溉缺水的歷史性問題,鑄就了一座座興黔富民的水利豐碑。在2018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因時而謀,緊扣實現同步全面小康乘勢而上,對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勢而為,提出了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從而吹響了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號角。貴州采取超常規舉措,全面推行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在抓具體、抓深入中,結合貴州實際總結提煉出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干部培訓、督促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成為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細落實的“方法論”和關鍵招。貴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調減低效玉米種植為突破口,以500畝以上壩區為主戰場,以12大特色產業為重點,以黔貨出山為引領,以整合投入為保障,推動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全省貧困人口從2015年的623萬人減少至2018年的155萬人,每年減少100多萬,其中2018年減少148萬人,是近年來減貧人數最多的一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堅實基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