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梁
專項巡察是新時代關于巡視巡察工作的重要延伸。扶貧領域的專項巡察是助推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質要求。加快構建巡察制度,“縱”向延伸至基層,輻射到街道、社區、鄉鎮等,有利于“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共鳳岡縣委基于鳳岡縣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于2017年9月成立脫貧攻堅專項巡察組,專項巡察組根據中央和省、市、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就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壓緊壓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著力發現脫貧攻堅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了近一年的專項巡察。筆者對專項巡察工作實踐進行整理,分析專項巡察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問題,并對如何更好開展巡察工作進行了思考。
專項巡察組根據相關文件要求,對鳳岡縣2017年擬出列的6個貧困村以及縣委要求巡察的14個行政村,共計20個行政村進行了巡察。
專項巡察組根據各村各社區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當前脫貧攻堅開展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調查問卷。脫貧攻堅專項巡察組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多數都要入戶走訪“邊卡掉”的地方,所以專項巡察組制定了《貧困戶調查問卷》《非貧困戶調查問卷》《臨界戶調查問卷》等調查問卷,有針對性地開展巡察工作。
專項巡察組的組成具有臨時性,組員具有年齡差異化等特征,導致對被巡察單位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在開展巡察前先通知被巡察單位提供相應資料,根據提供資料進行分析,再針對發現的問題去發現問題、核實問題。同時對被巡察單位在資料中體現出的薄弱環節加大力度巡察。
脫貧攻堅專項巡察不僅是根據上述村提供的資料,還涉及具體的一家一戶和相應政策的受惠人,所以必須要入戶走訪。專項巡察組在近一年的走訪中,共入戶走訪3300余戶8000余人次,登記走訪記錄2800余戶7500余人次,其中包含老黨員、退休干部等,走訪基層黨支部400余個。
在基層由于“塔西佗”陷阱的存在,因此相關問題的定性不能僅僅相信于農戶的一言一行,在農村農業中,農戶也有情緒化、反政策化甚至無理取鬧等情形。組織干部談話,尤其是包組干部的談話,可以有效地避免獲取農戶提供的不真信息,同時也能印證脫貧攻堅干部的艱辛。
俗話說“雁過留影”,工作開展不開展,領導重視不重視,有沒有調度,有沒有具體問題要具體研判,有沒有實施方案,有沒有具體責任落實到人,有沒有形成良好的跟蹤機制等問題,在會議記錄中都會有所體現。同時查看會議記錄也可以從某種層面上證實干部談話的真實性以及結合走訪情況查看政策落實情況。
因一些被巡察內容或資料不在巡察小組的授權范圍內,脫貧攻堅戰專項巡察組通過協調其他部門,使得巡察具有延伸性,共享性。如在核實“四有人員”時,就會通過公檢法司部門、金融部門;在核實資金使用方面,協調財政稅務等部門。
“村霸”的存在在鳳岡縣也是不可能完全排除的,村支兩委服務型基層組織的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入戶走訪中,會有一些群眾不敢說,怕舉報,擔心“追責”等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信訪機制的有效利用恰好可以彌補不足。專項巡察組通過巡察電話、意見箱等信訪方式增加群眾提供信息的渠道,讓專項巡察的資料來源更廣泛、更真實、更具有代表性。
第一,群眾知識欠缺,影響政策的宣傳和被接受。一些群眾在具體接受政策時不明原因,或者認為惠民政策本是政府毫無理由給予的,“大水漫灌”式扶貧留下群眾“等、靠、要”思想還未完全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策普遍性和基層特殊性的有效統一。
第二,群眾思想轉變慢,使得政策對接出現“代溝”。部分農戶難以理解產業轉型,在惠農政策和農村相關改革中出現“代溝”。如在巡察中發現,一些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需要流轉大量土地,實現土地集中化、規模化經營,部分群眾認為土地是其所有,混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不明白土地承包權的真正含義。難以理解“三權”分置,擔心土地流轉后,失去對土地的承包權和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等同于所有權。舊思想不破除,新理念難深入,新目標就難實現。
第三,基層干部有和群眾“合伙”現象,巡察“利劍”難發揮震懾作用。不怕干部不作為,不怕群眾“釘子戶”難破除,就怕干群里應外合,使得獲取的信息失真,增加巡察難度。這種“合伙”現象一方面在短時間內讓巡察工作人員容易走入“套路”,難以查找問題根源;另一方面,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利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第四,基層組織的重視力度不夠。脫貧攻堅工作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幾乎每個基層組織,每天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督查檢查,產生一種疲軟狀態,對巡察不敏感、不重視。一些基層黨組織開展巡視巡察時,出現工作不規范、難破人情關、監督走過場、整改不落地等現象。部分被巡察單位沒有搞清巡察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主體責任不明確,導致在被巡察中敷衍了事,不積極、不配合、不說真話,有意避之,發現的問題整改也不及時。
第五,信息不對稱,阻礙專項巡察。信息不對稱是指巡察組和被巡察單位掌握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如提前讓被巡察單位準備資料,被巡察單位往往會采取措施避免問題“露餡”,而故意隱藏或者瞞報資料。此外,入戶走訪時需要村組干部帶路,有問題的地方不去,搞得好的地方常去。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巡察工作人員得到的信息和基層實際存在的問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形成專項巡察的阻礙因素。
第一,引入大數據,提高分析能力。脫貧攻堅專項巡察會在各類表格中抽取數據進行核實核查,套用老方法,耗時耗精力,見效慢,代表性不強。引入大數據和云計算,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查找問題,精準分析問題,提高巡察工作的分析能力。
第二,建立上下聯動的監督網。既要注重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又要明確整改責任、督查督辦、嚴肅問責。巡察以及巡察問題的整改是一個長效機制,不是一個短時間的督查或者檢查。要建立上下聯動的監督網,充分協調上下信息,對稱上下信息,在注重發現問題中明確問題、責任屬性和落腳點,對癥下藥。
第三,建立健全基層專項巡察制度。當前鳳岡縣的基層專項巡察制度是在上一級文件要求中產生,應建立健全具有鳳岡特色又立足鳳岡實際的專項巡察制度。“哪里痛打哪里”,專項巡察制度要有針對性,針對問題癥結所在,針對基層問題的共性所在而建立健全專項巡察制度。此外,要確保各項制度不折不扣執行,防止“破窗效應”,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機制,形成強大推動力。
第四,注重巡察人才培養。巡察工作專業性、保密性要求較高,在人才配備上要充分考慮這兩個特征。同時要著力培訓巡察人才,使巡察向專業化、精細化、常態化發展。此外,要對接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巡察人才的福利機制,避免“只讓馬跑,不讓馬吃草”的現象產生,激勵巡察人才做好專項鉆研,深入研究。
第五,普及巡察知識,提高群眾參與度。巡察的基礎來自群眾,僅靠資料或者干部訪談是難以發現問題或者發現真問題的,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巡察中來,增加信息來源,佐證問題。同時,要最大程度減少“關系網”和“說情風”對基層巡察工作的干擾,解決基層巡察“巡不深、察不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