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
今年以來,沿河自治縣板場鎮結合自身實際,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把蔬菜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充分發揮蔬菜產業短、平、快的扶貧效益,同時,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與特色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助推貧困戶精準脫貧。
利益聯結給了貧困戶極大的進取精神。清晨,迎著第一縷陽光,農戶們開始了在該鎮蒲楠村大棚基地里的忙碌生活。權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大權看著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被一箱箱搬運上車、運往市場,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高興地說:“大棚里種了西瓜、辣椒,還有各種蔬菜。我們合作社優先吸納本村貧困群眾務工,按照每天80元的標準給付報酬,大家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該鎮洋溪村食用菌大棚基地由碧江區援建,該村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經營產業扶貧的積極性,不斷完善扶貧體系,增強其帶動產業和貧困戶發展的能力。據洋溪村第一書記戴鵬科介紹:該村充分利用幫扶地碧江區環北辦事處大坳菌業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優勢,按照“產業分紅811模式(即純利潤的80%作為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基金,1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10%作為優秀管理人員的獎勵)”,通過“公司+合作社+種植大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方式,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該基地共占地12畝,擬建種植規模60畝,已建棚25個,棚內面積4000多平方米,可種植菌棒12萬余棒。目前,香菇菌棒已陸續入棚65000多棒,出產香菇已達10000余斤,收入40000余元。
在該鎮蒲楠壩區與熊家溝壩區,西瓜、蔬菜等產業已初具規模。兩個壩區今年將按照集種植、養殖、合作社、貧困戶自助開辦公司為一體的目標,著力打造占地1000余畝的農業產業園區。
據悉,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板場鎮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精細化管理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截至目前,該鎮已完成產業項目建設67個,覆蓋該鎮3310戶貧困戶,有效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