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7月3日刊登署名“央行貨政司課題組”的文章說,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文章說,總結出現惡性通脹經濟體的共性教訓,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赤字大規模貨幣化,“中央銀行不向財政透支”的規則被打破;二是由于爆發戰爭、政權失序、社會動蕩等因素,經濟秩序紊亂,無法有效組織生產,供給長期趨于停滯,遠不能滿足各類主體需求;三是大宗商品、農產品等重要物資大量依賴進口,同時外債攀升,一旦遭遇匯率大幅貶值,可能引發國內物價快速上漲。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可能導致惡性通脹的隱患在我國并不存在。
總結起來,典型的通貨緊縮主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總體物價緊縮而非局部物價緊縮;二是物價連續一段時間負增長;三是伴隨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和經濟衰退。本質上,通貨緊縮的過程是一個商業信用被破壞的過程。作為一種貨幣現象,通貨緊縮首先是貨幣流通量的下降,而不僅僅等同于價格下降。
綜合這些特點判斷,局部領域價格漲幅為負、物價漲幅暫時為負、物價漲幅收窄但仍然為正、物價漲幅為負但貨幣供應量和經濟產出均穩健增長等現象,雖然值得重視,但均不符合通貨緊縮的典型特征,研究討論時需厘清概念,并理性客觀看待。
文章說,保持貨幣幣值穩定是人民銀行的法定目標,在當前遭受疫情沖擊、經濟逐步復蘇的特定背景下,既要防通脹也要防通縮,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