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內部版第7期刊登劉翔霄的文章說,一頂空帳篷孤零零地立在村口,過了設卡防疫所需,早已成了擺設,但“上面沒說撤,村里不敢撤”;疫情低風險區復課,因當地教育部門、防疫部門的具體要求未及時調整,師生只好在沒空調的教室里冒酷暑戴口罩上課……有基層干部吐槽說,疫情轉入常態化防控之后,有的防疫舉措是否需要跟進調整,地方相關部門不作聲不表態,導致基層具體落實起來很為難。
一些干部坦言,對于上級的部署要求,基層有義務、有責任去落實好,但需要決策拍板的時候,上級部門要敢于擔當、及時決策,基層干部做事才有底氣,才能放開手腳干工作。
把難題拋給基層,反映出有的地方部門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工作現狀,實質上是這些部門領導干部畏難情緒多、責任推脫多、盡職盡責少的典型寫照。
對一些基層不堪其擾的焦點問題,倘若有關部門繼續“裝聾作啞”,只會助長流于形式之風,助推更多走過場。
上有擔當,下多務實。上級求真務實講實效,基層就會一同被解放、被帶動;上面多一些深入基層、真調研,給基層傳遞的就是“功夫下在前面”的正能量;上面不做“臨淵羨魚”狀,基層“退而結網”就居多。地方有關部門不妨多到群眾中去,傾聽基層心聲,給疫情常態化防控添實招,給基層工作落實增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