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家對公路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擋土墻技術的應用,能夠穩定路堤與偏坡,防止水流對路基的沖刷破壞,對公路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了解這項技術的特點和原理,與實際情況相互結合,全面考慮與分析,采取最佳的設計方案和擋土墻類型,確保擋土墻在施工中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在施工中,擋土墻涉及的范圍與種類繁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出相應的擋土墻,保證能夠滿足施工需求。例如,根據公路位置的分布情況,擋土墻分為路墊、路肩、路堤及山坡擋墻等類型;根據構造的不同,擋土墻分為重力式、半重力式、扶壁式及衡中式等幾種;根據墻體材料擋土墻分為鋼筋混凝土、磚砌及混凝土擋墻等。
在公路施工中,如果山坡坡度較大、公路段巖石容易被風化或者地質的土質比較疏松導致邊坡的安全性降低等路段,設置擋土墻能夠確保路基穩定性,減少占用農田面積,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實現理想的施工效果。在設置擋土墻的時候,需要對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勘查,包括地形、地質、土體平衡條件以及土體穩定性能等,制定出合適的施工方案,保證應急措施的全面性,達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效果,切實提升公路施工的質量。
擋土墻基坑開挖前,需要明確季節的影響,防止暴雨天氣對實際施工帶來的危害。為此,需要將截水溝設置在基坑頂部位置,結合實際地質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施工設計方案,嚴格按照設計方案中的路線規劃進行。在此過程中,若遇到巖石地帶,則要改變規劃,根據擋墻斷面的具體墻背坡度,上下路段同時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防治,保證施工的科學性。如果是土質基礎部分,利用機械設備進行開挖,然后在與基底相距15 cm處,采用人工的方法,以便能達到同一個水平高度。如果挖掘對象是石基坑,應采取小炮爆破的方法,如果是已經挖成型的坑,需要將排水管道架設在坑內,降低雨水的沖刷作用,及時排除坑內積水,防止基底遭受長期浸泡。
2.2.1 基礎部分
全面清理石質基底,對表面散落的雜質、巖石、垃圾等應尤其重視,然后灑水處理,增強表面的濕潤性,緊接著完成上漿砌筑等一系列作業,如果基底是土質的,可以不用灑水,直接砌筑即可。對于地面下部,將適量的土回填在地面基礎之上的部分,不需要修筑任何的鑲面石,采取夯實措施,增強基礎的堅固性和穩定性即可。
2.2.2 墻身部分
分段處理擋土墻砌體的時候,需要將相關部件布設在墻體沉降位置。砌筑前,應當按照設計結構圖中的坡度與斷面,將木板置于沉降位置,選擇合適的材料,尤其對平面高度進行嚴格控制。砌筑好墻身之后,找到沉降縫木板位置,進行相應的掛線處理操作,以中轉角為基準,按照正確順序,保證安裝砌筑施工的順利進行。安裝鑲面石時,工序要求非常嚴格,采取一順一丁或者兩順一丁的方法,然后選擇適量的腹石進行填筑。需要注意的是,鋪漿作業在圈內應持續進行,在最底部放置體型較大的石塊,填塞縫隙的時候,使用體積寬的石塊,然后對石塊進行敲擊,減少縫隙,增強其密實性。在澆筑時,應對砌縫格外留意,記錄清楚砌縫的變化過程以及相關數據。定位砌塊的時候,4 cm為縫隙寬度,8 cm為層次間錯縫的最小值,填腹縫隙越小越好,可以用小石塊填補較大的縫隙。
2.2.3 泄水孔部分
擋土墻砌筑施工過程中,設置泄水孔的時候,間隔距離控制在2~3 m,PVC管是常用的施工材料,施工操作的主要依據是泄水孔的具體坡度,為增強施工的合理性,可以留一個10 cm×15 cm的長方形孔。布設墻背面泄水孔非常關鍵,在設置墻背泄水孔時,采用反濾層,科學合理地布置進水側,置于最低排泄孔下方,30 cm為最小的厚度。為預防泄露現象的發生,需要使用粘土做好防水工作。
2.2.4 回填土
在完成擋土墻的地基之后,開始回填土施工。具體來說,使用打夯機,采用分層填筑、壓實方式進行操作,厚度為100~200 mm,方便快捷,回填土的密實性得以提升,保證路拱合適以及每層表面的平整。采用小型夯實機具在距結構物1 m范圍內施工,之后人工進行打夯,,基坑回填的分層壓(夯)實厚度應小于150 mm,確保砌筑的墻身的貼合性。
2.2.5 砌筑片石混凝土墻
在澆筑工程中,預埋鋼管架、組合鋼模及拉桿能夠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澆筑方法為水平分段方式斜向分層澆筑。需要混入適量的片石,等混凝土強度達到80%之后,可以拆掉表面的覆蓋膜,并對擋土墻加固處理,進一步提升擋土墻的堅固性。
加固擋土墻的基礎,能夠對基礎壓力進行一定程度的緩解,增強整體穩定性能,避免出現陷落和倒塌現象。具體加固方法如下:將一層臺階延伸在墻趾處,對基底進行拓寬,寬度應大于20 cm,寬高比例為1:2或者2:3。此外,可以結合規劃的實際情況,使用礦渣或砂石填埋土層較軟的地基,滿足基底所需的壓力條件,確?;椎膲毫?。另外,由于擋土墻的類型多樣,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在全方位考察的基礎上,保證設計的合理性,衡量并規劃出擋土墻的荷載量以及需要達到的穩定性能。
振搗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搗器,以振搗器作用半徑為基礎,將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控制在1.5倍范圍內,50~100 mm為插入下層混凝土的深度和與側模應保持的距離?;炷翝仓謱舆M行,每層距離為30 cm,按照設計要求,將上下左右間距保持在2 m,Φ100 mmPE管泄水孔應交錯設置。以地面為基準,最下排高出30 cm,為防止泄水時填料中細顆粒流失,應將透水土工布包裹在泄水孔進水口處,保證墻后填料結構的穩定性,降低出現危險的概率。下料切割泄水孔前,需要對泄水孔長度進行現場量測,按設計面坡、背坡坡率切成斜角等對端頭進行布設,與模板緊密貼合,避免出現縫隙。安裝澆筑砼層面之前,進水口端部需包裹透水土工布,裹覆外套塑料薄膜后,沿管周使用細繩扎緊。為避免砼澆筑時水泥漿的滲入,需要將易塞易抽物品或者纖維袋等填塞在出水口端內,保證端口的嚴密性。砼澆筑面接近泄水孔預埋處時,將PE管安裝在端頭處理的對應位置,用振搗棒進行振搗密實,將泄水孔頂作為基準面,砼澆筑層面高出大約30 cm。
在擋土墻建設中,要按照墻體高度及地基性質,設置出相應的伸縮縫,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防止地基沉降造成墻身開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依照設計圖紙,按照10~15 m的間距和2 cm的縫寬進行設置,前一分段分層澆筑完成后,應用2層壓縮板與已經澆筑成型的墻身端部緊貼。待拆除模板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規定要求后,切割鑿除一定數量的縫隙,深度為2 cm深的縫隙。之后,要使用瀝青麻絮、瀝青竹絨或瀝青木板等富有彈性的材料進行填充,填充的深度在15 cm以上。
擋土墻作為公路防護工程的重要部分,能夠有效提升公路的安全性。施工單位在設計擋土墻時,應全面考察土質和周圍環境等,仔細計算與驗算后,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選擇最佳的擋土墻類型,保證設計、施工與維護等的一體性,達到路面堅固的效果。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提升公路的最終質量,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確保道路交通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