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能抵御住冠狀病毒的打擊嗎 新型冠狀病毒已造成數千人死亡,改變了數億人的日常生活,也令整個世界緊張不安。沒有人能確定疫情何時可以控制住,更不用說其經濟影響了。從歷史上類似的大沖擊事件看,短期經濟損失可能很大,尤其是在被認為具有最大風險的行業,如旅游、奢侈品和汽車。
問題是(疫情)何時會到達高峰。樂觀的預測表明,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將部分恢復。筆者認為,更現實的預測是第三季度復蘇,這將對全球年度增長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不能排除由于企業倒閉、就業下降、私人投資減弱以及政策反應遲鈍,疫情長期化對經濟造成更大范圍的破壞。
歷史表明,除非有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否則新冠病毒的長期影響可能很小,甚至可忽略不計。再加上中國經濟并不脆弱,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了。事實上,與2003年“非典”暴發時相比,中國現在對貿易的依賴程度降低了,能在經歷巨大沖擊后迅速反彈。
中國力量的一個來源是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點未得到充分認識。現在,中國零售業多達35.3%的業務都是在網上完成;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很高,且在不斷上升;中國的移動支付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由于大多數人和企業都是在線連接和活動的,因此很容易生成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借助人工智能,能立即擴展數字生態系統的范圍和效率。
這將大大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面對危機阻礙人員流動的情況下。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意味著,許多人即使被隔離或封鎖也可以繼續在家工作。同樣,先進的在線教育平臺也能部分抵消學校停課的影響。
此外,對于面臨現金流量和營運資金挑戰的企業,可以遠程擴展信貸和調整條款。這將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服務部門,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長期損害。在線訂購醫療用品可能會避免因危機而導致的短缺,因為算法可以快速發現并應對阻塞和瓶頸。在線平臺還可以提供強大的防御手段,對付投機性的哄抬價格行為——這限制了民眾尤其是最弱勢群體獲得基本的商品和服務。
隨著經濟中更大的份額實現網絡化,跟蹤其表現變得更容易、快捷和精確。此類數據可用于制定針對性政策并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從而提振企業信心,鼓勵投資并加速復蘇。
一些人說,新冠疫情會對中國政府的信譽造成損害。這似乎不太可能。盡管一開始中國當局反應遲緩,但后來采取了果斷行動。盡管如此,中國領導人還是有可吸取的教訓。顯而易見的是,客觀、自下而上的信息對于及早發現和響應至關重要。一旦危機得到遏制,中國可能會采取措施確保該系統將來不會阻塞或過濾此類信息流動。
在極端的情況下,新冠疫情的風險巨大且可怕,但到目前為止,這種風險不太可能成為現實,尤其是如果國內和國際上持續地采取積極主動、有力和靈活的對策?!?/p>
(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邁克·斯賓塞,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