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阿拉伯周刊》3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在伊拉克的“重建”可作為敘利亞重建的榜樣 敘利亞內戰因俄羅斯的軍事干預而接近于解決。大馬士革已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今后的大規模重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承認,在長達9年的沖突中,該國經濟幾乎每個領域都遭到破壞。
敘利亞重建無疑需要大量國際投資和援助。然而,包括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在內的“敘利亞之友”聯盟已凍結了96億美元的援助承諾。幾乎沒有西方國家在政治上愿意參與敘利亞的重建。由于傳統的國際捐助者缺席,敘利亞在重建工作方面沒有太多選擇。僅靠俄羅斯和伊朗這兩個最大的盟國還不夠。
中國可能是唯一考慮對敘利亞的需求作出大規模、長期承諾的國家。中國與敘政府保持友好關系,因而在談判市場準入或投資方案方面處于有利位置。
中國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一帶一路”倡議為其在敘重建中發揮領導作用提供了另一個戰略性理由。
不妨參考中國在敘利亞鄰國伊拉克重建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近年來,中國對伊拉克重建的參與相當活躍,但一開始是比較謹慎的。在國有企業的推動下,中國在伊拉克的活動和投資集中在石油部門的基礎設施或與其密切相關的業務,例如發電。現在巴格達大部分地區都依賴中國電力公司的供應。
去年10月,中國和伊拉克簽署了“石油換重建”協議,旨在促進石油及相關基礎設施以外更廣泛的發展項目,包括住房、衛生和教育。關注的焦點正在逐步擴大,但通常喜歡大型項目的中國容易受到政治動蕩和暴力的影響。
盡管中國有望在敘利亞贏得重大合同,但敘利亞沖突高度國際化,意味著北京將選擇一種慢工細作的方式,并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擴大。因此,北京參與敘重建很可能會以少數行業為起點,如交通、物流和能源,同時也主要集中在安全、政治穩定的低風險地區。
中國是敘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很可能為敘利亞重建作出重要貢獻,但中國不太可能填補俄羅斯和伊朗留下的空白。最終,大馬士革的重建還需要阿拉伯國家甚至歐洲發揮作用。▲
(作者為迪拜近東和海灣軍事分析研究所高級分析師薩巴赫·汗,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