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在得州城市休斯敦,民眾在藥店前排起長隊購買口罩,當地N95口罩的價格已經從每只4美元飆升至20美元。”美國得州當地媒體KHOU11電視臺稱,在剛剛過去的2月,疫情態勢在美國升級令口罩價格飆升。路透社2月28日援引美國官員的話稱,美國政府正考慮啟用《國防生產法案》來行使特別權力,以迅速擴大口罩、防護面罩、防護服等應對新冠病毒的國內產能。啟用這項美國國會于1950年通過的法案可賦予總統權力,以國家安全和其他原因為由,擴大關鍵材料或產品的工業生產。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爾上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表示,美國需要約3億個N95口罩,但目前能供使用只有約3000萬個。他認為中國控制著與口罩有關的“許多原材料以及生產能力”。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近日表示,美國決心把4家美國公司從中國召回美國,帶來十億個口罩的產能。
法國廣播電視臺報道稱,經濟全球化促使美國把口罩工廠幾乎全部遷到中國,90%的美國口罩靠中國供應。美國的3M和霍尼韋爾兩家全球重要醫護用品制造商均將大量產能布置在中國多年。根據3M公司官網顯示,其在中國擁有9個生產基地、4個技術中心和1個研發中心,員工超過8200人。霍尼韋爾在華設立的21家工廠不僅承擔包括醫護用品在內的國內客戶訂單,也擔負全球訂單,目前已全部復產。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中國醫用口罩日產能3212萬只,全國口罩日產能達7285萬只。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3月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分工的效應越來越明顯。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口罩生產國,但這并不是中國強行拉來的產能,而是國際分工的結果。白明認為,即便美國把口罩生產鏈強行拉回國內也無濟于事,“一方面,勞動力成本高,只能短期內應對危機,以后如何處理?另一方面,產業鏈上游的面料如何解決?把整個面料產業都弄回美國,就不一定符合經濟規律了。”▲
環球時報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