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

2019年2月,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的邀請,為該雜志的癌癥特刊撰寫長文,在業界引起轟動。這對師出同門的醫學伉儷也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傳奇經歷。
1972年,在上海第五紡織廠工作的陳賽娟得到了一個上大學的機會。在上海外國語學院及上海第二醫學院之間,她果斷選擇了后者。3年后,她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并成了上海瑞金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
全國恢復高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后,陳賽娟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師從于著名血液病專家王振義。后來她才得知,原來自己還不算優秀,因為王教授一向嚴格,每年只招收兩名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優中選優,其中她的同門師兄陳竺就是一位佼佼者。
陳竺的父母都是上海瑞金醫院的教授,也是我國知名的內分泌專家,但陳竺從17歲起就到鄉下插隊,在極其艱辛的環境中生活多年。
當王振義預言陳賽娟不遜于陳竺,將來也能成為一名院士時,陳竺內心起了一絲漣漪,表面上他沒說什么,卻更加馬不停蹄地做實驗。陳竺與陳賽娟每天在同一間實驗室里工作,但很少主動交談,并且還帶著一股較勁的感覺。
直到一個月朗星稀的晚上,王振義因事提前離開,陳竺與陳賽娟才有機會坐到了實驗室門前的小院子里乘涼,喝著清茶聊天,慢慢敞開心扉。
這次長談,兩人分享了各自的成長歷程:起點都不高,成長環境都比較差,都是自學成才。這些共同之處讓他們頓時惺惺相惜。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對對方越來越有好感。
王振義的火眼金睛很快就發現了苗頭,他笑稱陳竺最近做實驗管不住自己的眼睛了。對于陳竺總是有意無意地瞅向自己,陳賽娟早有所察覺,一句話讓她羞紅了臉。這層窗戶紙被老師給捅破后,陳竺便更加大膽,他有事沒事就拉著陳賽娟去聽音樂會、散步。碩士畢業后,兩人順理成章地結婚了。
兩年后,陳竺去往法國圣·路易醫院血液實驗室任外籍住院醫師,之后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這里匯集了一大批醫學方面著名學者,陳竺如饑似渴地向他們學習,但遠在國內的陳賽娟坐不住了,要強的她決定遠赴法國,跟隨丈夫一同攻讀細胞遺傳學博士學位。
兩人的刻苦程度讓人敬服,實驗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還亮著燈的人,一定是陳。”當兩人的課題有了新的進展后,法國導師讓他們把實驗數據交給一個美國教授,兩人卻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地下”研究工作。半年后,美國教授一無所獲,而他們則合作發表了6篇論文,在白血病的生物學研究領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他們的研究成果屢屢令人驚嘆,法國導師懇請他們兩人留在巴黎,陳竺與陳賽娟一口拒絕了。他們說,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都獻給培育他們的土地,要回到寄予他們厚望的瑞金醫院。
然而在那個年代,在臨床醫學領域里建立一個基礎實驗室非常困難,在王振義教授和院領導的幫助下,陳竺夫婦終于在2年后建立了白血病標本庫和細胞遺傳實驗室,在治療白血病和惡性腫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國的幾年里,他們中標的科研課題有20多項,其中包括最尖端的863國家高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在國內外的權威學術期刊上更是發表論文達40余篇。
一次,一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后久不見好轉,引起了陳賽娟的注意。她經顯微鏡反復觀察后發現,該患者有一種變異性染色體易位。她與丈夫順著線索追蹤下去,經歷數百次實驗,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終于取得了新的發現,實現了我國在生物學領域中人類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突破。
雖然取得了多項驕人的成績,可也有難免犯錯的時候。
有一次,陳竺因實驗操作不慎,導致一個數據出現了錯誤,他非常自責,當晚便寫下了辭職報告。
陳賽娟發現后,心疼極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錯?她要讓丈夫明白,學術研究中,錯誤難免,真正的勇敢是直面并糾正錯誤,而非逃避。
陳賽娟拉住陳竺的手,像當初兩人在那個月朗星稀的小院里邊喝茶邊回顧人生一樣。從讀書的艱苦時光,到異國留學的艱辛,再到一起在實驗室里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時的喜悅雀躍,一幕幕畫面定格在陳竺眼前,終于,他解開了心結,撕掉了那份辭職報告。
回國后,兩人在工作之余,也特別注意彌補對兒子陳碩的虧欠。去外地開會時,陳賽娟常常帶著陳碩這個“小尾巴”。看著陳碩時常寫著作業就睡著了,她會會心一笑,眼神充滿寵溺的溫柔。他們的自律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陳碩。陳碩從小學六年級便開始住校,每次放假都自己乘著公交車獨來獨往。后來,陳碩考上了復旦大學,也學起了醫學專業。
數十年中,陳竺夫婦辛勤地工作著,使成千上萬名白血病患者獲得了重生。而他們生長于實驗室的愛情也收獲了豐美的果實,事業、家庭、理想……每一樣都在朝更好的方向伸枝展葉。他們深感幸運,不由地用加倍的熱情地擁抱生活。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