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浙江小伙袁江磊結束非洲貝寧支教工作回國時,本來坐飛機只需一天時間,他卻花了一年時間,途徑16個國家,跨越1.6萬公里,騎行回家。他的心底有一個夢想——幫助貝寧當地人解決用水、用電的難題。
袁江磊從重慶交通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后,得知學校對口援建的西非貝寧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孔子學院正在招收漢語支教志愿者,便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表。
2014年9月,袁江磊到達貝寧。工作之余,他或徒步或騎行,幾乎走遍貝寧所有地區。與獨特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比,當地人的熱情與樂觀令他印象更為深刻。
貝寧許多地方特別貧困,住在土坯房里的村民,連基本的照明和飲水問題都沒有解決,但他們臉上并沒有悲苦,反倒是洋溢著燦爛笑容。村民的淳樸與善良溫暖了袁江磊的心,他也想做點什么回贈村民。
于是,有了這次的騎行之旅。
他計劃路線,研究簽證辦理,準備騎行物品,沿途設定緊急聯系人以防不測。同時,他還聯系了一些企業,希望企業給貝寧當地人修建水井和太陽能充電站,提供贊助。
2016年9月10日,袁江磊正式上路。他決定沿途記錄所見所聞,反映出一個充滿煙火氣息的真實非洲,并發布到社交媒體上,以此吸引大家的關注。
騎行第四天,袁江磊在多哥首都洛美,接受了新華社駐非記者的采訪。沒過幾天,廣州一家從事非洲貿易的公司通過這則報道聯系到他。“不用捐很多,夠建一個水井和充電站就好。”這家公司爽快答應,雙方約定:袁江磊每騎行1公里,即可累計1美元慈善基金。
一個人,一輛單車,一段注定充滿故事的旅程。烈日暴曬之下的非洲土路,顯得筆直又漫長。路面布滿的礫石,不知何時震掉了車燈架。偶爾路過的汽車,卷起紅色泥塵,沾到袁江磊黝黑的臉上,讓他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灰頭土臉。
2016年10月14日,騎行在布基納法索街頭的袁江磊,從中午開始發燒、乏力,身上冷熱交替。喝了杯板藍根沖劑后,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持續加重。
癱軟在地的袁江磊,覺得身體越來越輕。當時他正騎行于荒野,距離下一個村莊還有30公里,可感覺距離死神只有一步之遙。他只好求助朋友,朋友的朋友阿巴斯緊急送他到醫院。

在毛里塔尼亞,因為簽證只剩下三天時間,他必須趕往舒姆鎮乘坐火車前往努瓦迪布。這是一輛人貨混裝的火車,與非洲人慢悠悠的生活節奏不同的是,火車只短短停留了一會就啟動了,所有乘客都跑了起來,袁江磊不得不推著自行車跟著跑。跑了100米后,看看身旁掠過的無頂車廂,袁江磊用盡力氣將自行車甩上車廂,然后再奮力一躍,扒上車廂,上了車后,他才發覺剛才跑丟了一只鞋。
2017年8月15日,袁江磊抵達新疆卡拉蘇口岸,回家之旅宣告結束。他以雪山為背景,拍了一張照片。轉過身,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浪漫迷人的玫瑰湖、火烈鳥的燦爛問候、素昧平生的刻骨溫暖等,路上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
2018年3月,袁江磊帶著騎行籌集到的10萬元來到貝寧,來到緊鄰沙漠的尼普尼村。村里幾口土井,豐水期時才有發黃的水。到了旱季,村民要到兩三公里之外的鄰村買水。村里沒有通電,如果村民想給手電筒、收音機、老式手機充電,得去23公里外的富努古村。
村子的貧苦與落后,刺痛了袁江磊的心。他找來打井隊,決定在這里挖一口深水井。他又聯系生產太陽能發電板的公司,在村中心架設一座小型太陽能充電站。當地人工作效率一向不高,令袁江磊意外的是,僅十天時間70米深的水井基本完工,兩天時間一座1.2千瓦充電站架設完畢。
手搖水井搖出來自地下70米的第一桶水,不遠處可滿足附近五個村莊用電需求的充電站開始運轉。光明和水來到那天,載歌載舞的村民比過年還開心,巴尼夸拉市市長也派來代表參加歡慶活動。袁江磊離開時,村民熱情送別,他承諾還會定期回來,維護水井和電站。
袁江磊與非洲的緣分還在繼續。此后,他在一家中國對非貿易公司找到工作。2019年6月,他又在貝寧成立了一家旅行社,提供非洲定制化旅游服務。袁江磊希望為國人打開一扇了解非洲的大門,同時也希望為非洲當地人修建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戶。
事業剛剛起步,前途光明,但充滿未知。信心滿滿的袁江磊說:“曾經的未知,在歷史滾滾車輪下變成具體而鮮活的記憶,讓我足夠強大地迎接下段未知際遇,書寫出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