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琛
東京奧運會在即,但賽事組織者愈發感覺錢緊。雖然東京奧組委通過接受贊助和銷售門票收益達3億美元,但預計耗資仍然高達1.35萬億日元,約合126億美元,與2018年年底的計劃預算基本持平。日本國家審計委員會在一份長達177頁的報告中表示,與奧運會相關的支出將遠遠高于這一數字。
審計報告列出的約97億美元其他奧運相關成本,原本沒有計算在內。此外,東京市政府先前曾表示,將再投入約74億美元,“用于與奧運會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項目”,包括為殘奧會運動員修建無障礙設施,為志愿者提供培訓,以及制訂廣告和旅游計劃等。

東京奧運組織者認為,其中許多費用沒有直接與奧運會掛鉤。巧合的是日本國家審計委員會一年前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東京奧組委指出:“與去年一樣,他們的報告并沒有根據這些項目和活動與奧運會的關系分類。其中有很多項目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有一些和奧運會并沒有多大關系。”
即使分類,也存在“與奧運會相關”的成本定義的差異性。比如,日本國家審計委員會將發射氣象監測衛星和推廣環保汽車定為“與奧運會相關”的支出,但公眾并不這么看。
盡管東京奧組委首席執行官武藤敏郎多次承諾奧運預算不會再增加,但民眾很難安心,因為他沒有把馬拉松和競走比賽移至札幌所需的30億日元計算在內。武藤敏郎沒有說明誰會為這筆費用埋單,只是聲稱這將是東京和札幌市政府等利益相關方需要解決的下一個重大問題。他說:“預算當然越少越好,但奧運會的確很燒錢。除非降低服務水準,但這是很難被認同的,我們也不可能那么做。”
《日本財經新聞》和《朝日新聞》也測算了舉辦東京奧運會成本。他們認為,這筆巨額支出遠遠超出了預估數字,大概需要3萬億日元,約合280億美元。顯然,東京奧運會的支出在節節攀高。日本在2013年獲得奧運主辦權時,曾預估總成本將達到73億美元,現在則要翻上4倍。
這份由審計委員會提供的報告意在敦促提高各項支出的透明度,“為了獲得公眾的理解,奧運組委會和殘奧委應該就他們所掌握的成本運作整體情況向公眾披露更多的信息”。
在東京奧運會的收支賬目中,收入大概有56億美元,主要來自于贊助、門票銷售和市場營銷收入以及國際奧委會的捐款,剩下的虧空由國家財政、東京市政府和其他政府機構補貼。報告還聲稱,日本民眾對奧運門票的需求量相當大,這在社交媒體上遭致了廣泛非議,他們為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購票而感到不安。
奧運成本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矛頭直指那些非奧運支出。通常情況下,國際奧委會和東京奧組委公布的數字要比實際支出低很多。日本為2020年奧運會建造了許多場館,包括造價昂貴的新國立競技場和運動員村。事實上,國際奧委會一再強調,東京奧運會應該多使用現有場館或建造臨時場館,這樣可以削減數十億美元的支出。這并不奇怪,在過去幾屆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因為強令主辦城市建設價格高昂但使用率較低的體育場館而飽受批評。現在,他們意識到舉辦國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將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申辦熱情,所以改變了態度。
成本超支不僅是東京奧運會面對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奧運特色”。2012年倫敦奧運會被認為是相對節儉的,多數場館都是臨時建筑,包括舉行開閉幕式的主體育場,但這一屆奧運會的最終花銷達到150億美元,是最初預算的4倍。隨后的里約奧運會同樣如此,最終花銷超過100億美元,遠超起初預算的46億美元。盡管國際奧委會對主辦國的資金支持力度逐屆上升,但也是杯水車薪。

2016年,牛津大學曾做過一項與奧運支出有關的研究,經濟學家本特·弗里夫比約解釋了奧運會成本為何會屢屢超支。他說:“在眾多大型項目中,奧運會可能是唯一經常超出預算的,這非常令人吃驚。最大的原因是奧運會的舉辦必須非常準時,不可能改變開幕日期。所以,只能通過砸錢來解決各種突發狀況,這就使得奧運成本暴漲,也是賽事組織者唯一能做的事情。”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擔憂。2028年奧運會將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奧組委已承諾,他們將盡可能多地使用現有建筑,做到開源節流。但由于奧運盛事的特殊性,他們承諾盈利10億美元的目標恐怕很難實現,不虧本就不錯了。像東京、洛杉磯這些大城市舉辦奧運會都入不敷出,小城市更會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