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才區別于一般人才,指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適應社會的需求,為人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人。“仁”的內涵非常廣博,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等內容,可見“仁”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內在品質,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而“智”主要是指人認識理解事物并利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所以說理想人才以仁為主,理由如下:
從對個人影響的角度來看,“仁”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一方面,“仁”表現出的仁愛、正直、寬厚有利于個人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有利于人與人之間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重視“仁”的理想人才能擁有更大的熱情去貢獻社會、服務社會,從而在主觀意愿的推動下獲得專業技能的提高,也就是才智的提升。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仁”最大的作用在于對“智”的引領與規范。眾所周知,“仁”有利于形成和諧、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而有目共睹的是,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物質資料豐富,卻出現了許多道德滑坡與淪喪事件,其中“高智商犯罪”屢見不鮮。這時,我們正需要“仁”去把握正確的方向,主導智、規范智,使智慧的作用得到正確的發揮。
誠然,智慧型人才通過自主創新為社會帶來了巨額物質財富,但其實,“仁”對于社會的貢獻更為巨大。除了上文提到的導向作用之外,“仁”還可以創造與物質財富同等地位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希望以“仁”為支點,通過理想人才帶動全社會范圍內的人參與到文化與道德建設中去,創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文化氛圍,提高競爭日趨激烈的文化軟實力。
理想人才應以智為主。開宗明義,定義先行,所謂理想人才就是智仁兼備,能推動社會前進的人。而以智為主的“智”是指大智,是會思考人類社會、自然、他人、自身的問題以及解決各方面矛盾的方法,是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諦,會在該仁時仁,該不仁時不仁。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曾說:“智慧之于靈魂猶如健康之于身體。”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所依靠的便是才智超群的理想人才。
首先,從仁與智的性質上看,在理想人才身上體現出的“仁”是一種共性的品質,一個人既然已經被判定為理想人才,那么社會所需的基本道德都應該具備,缺一不可;而“智”則是個性的,它可以是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等方面的知識與成就,可以是社交、演講、營銷等方面的能力與才干。“智”的個性化注定了它會成為理想人才的主導。古往今來,我們從未找到以共性作為評價主導方向的事例。
其次,從仁與智的判定上看,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否為理想人才時,考慮更多的是他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才干或能力。“仁”作為一種道德的體現,概念空泛,不同的人對“仁”這個字會有不同的看法,因而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而“智”卻不同,“智”具有實在性,不會輕易變遷更改,有自己一定的判斷標準,一個才智方面的問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會像道德問題那樣,爭議頗多,難分對錯。
最后,從社會發展需要上看,社會的發展需要許多理想之才智慧的積累。商鞅因為有智,實現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為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林肯因為有智,解放了黑人,在南北戰爭中獲勝,維護了國家統一;鄧稼先因為有智,為我國核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發展靠智慧,處事靠常識,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正如概念所說,理想人才應在有仁的基礎上,運用智的實際表現,推動社會發展,謀求人類幸福。
司馬光曾說:“德才兼備,圣人也。”可見仁與智是對人才極高的評價標準,而當今社會所需要的理想人才同樣需要德才兼備。只是應該認清,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智”作為一種很高的智慧,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是較強的生產力;使用不當,同樣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仁”的修養,將仁愛、忠厚等理念融入對理想人才的培養中,才能將理想人才的智慧演繹的更加完美、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