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胡適曾經說:“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于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于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每個人都有脾氣,發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是修養。經常生氣容易傷身,還容易敗壞親密關系。人生在世,不要生氣,擁有一個好脾氣,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上司無緣無故訓斥你,街坊沒頭沒腦痛罵你,妻子賭氣回娘家,老師找上門來告孩子的狀,評職稱、分福利被擠沒名額……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上,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煩惱,每個人都會面臨諸多的大事小事,人生苦短,也就幾十年,如果每天都不分輕重緩急地去糾結這些事,人生哪有幸福和快樂可言?
看到身邊一些瑣碎小事,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要么大哭一場,要么喝悶酒,其實這樣做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們有點事就大發脾氣,難道對方就能得到懲罰了嗎?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如果我們生氣后大哭一場,只能把自己眼睛哭得紅腫;如果我們喝悶酒,只能傷害自己的身體。其實都是在懲罰自己。
從生理角度說,生氣是人主觀上的一種情緒宣泄。人沖動起來,有時難免會戴上“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匆忙臆斷,錯誤地把氣撒在無辜的人身上。甚至有時候,明明“眼見為實”了,還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退一步說,即使生氣是正確的,生氣也是不明智的。因為生氣不管對錯,都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而且生氣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損害。生理學家艾爾瑪曾做過一個實驗,將玻璃管插在攝氏零度、冰和水混和容器里,收集人在不同情緒下呼出的“氣水”。結果發現:悲痛時呼出的水汽冷凝后則有白色沉淀;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凝成的水澄清透明、無色、無雜質;生氣時,則會出現紫色的沉淀。將“生氣水”注射到白老鼠身上,老鼠居然死了。由此可見,生氣直接危害人體,現實中常常聽說某某是氣死的并不是虛傳。
佛家把發脾氣稱為“火燒功德林”,一把怒火,能燒盡一切福祿功德。為了改變生氣的習慣,我們要追求曠達人生,因為曠達人生是荒原大漠式的人生,它能接受八面來風,不拘泥小川,學會曠達,人生才具有像大海一樣的寬廣胸懷,百川入海,就不會再因生活中一些無謂的瑣事而斤斤計較,就不會因生活中幾句逆耳的言語而耿耿于懷,就不會因生活中些許所謂的煩惱而憂心忡忡,這樣就會站在人生另一個高度上去看待和審視周圍的人和事,就能走在時代的前列。怎樣才能擁有曠達人生呢?
首先,身外之物,不要放在心上,得失隨緣,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定和平靜。沒有什么想不開的事,也沒有什么放不下的物。別把自己寶貴的時光糾纏在一些無聊瑣事之中。試問一下,時過境遷,誰還對你爭我斗的瑣碎小事感興趣呢?有位大師說得好:“生命的完整,在于寬容、容忍、等待和愛,如果沒有這一切,即使你擁有了一切,也是虛無。”遇到不如意,不妨對自己說,“沒關系,一切都會過去的”。
其次,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每個人面對煩惱時,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凡事應該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心中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眼前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生活中,你無法選擇你的老板、更無法選擇你的出身,可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一個苛刻的老板,可以鍛煉我們的耐力;一個貧苦的出身則可以更加激發我們奮發圖強的斗志。
當遇到某些事情讓人覺得憤怒而生氣時,應給情緒降降溫,比如喝杯水、靜坐,讓腦袋空白,也可想象愉快場景或事情,努力把“氣”消于無形。可以先深呼吸把氣緩下來,然后摸清事情真相,問自己:我需要生氣嗎?從對方角度看事情,培養同理心。學會忍讓,學會“化干戈為玉帛”。原諒對方,別太計較。面對生活中的瑣事,以平和的態度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們以寬容豁達之心去解決,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發自內心的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后浪靜,浪靜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魚可數”的全新境界,收獲曠達人生。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生活中只有我們學會調整心態,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尋求適合的途徑來釋放壓力,盡量扼殺負面情緒,尋找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才能有曠達的人生,才能讓怒火平息,做到心平氣和,不說惡毒的話,更不動輒動拳腳、揮刀子。這樣,生氣的殺傷力就會大大減弱。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健康、更和諧、更快樂!開心地過好每一天,才不枉此生。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