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李慧敏 夏紅芳


摘? ? 要:為了篩選出防治大麥條紋病的新藥劑,在室內采用皿測法和盆栽法,測定了5種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對大麥種子萌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25%吡唑醚菌酯EC、50%咯菌腈WP、25%戊唑醇WP、10%苯醚甲環唑WDG、12.5%烯唑醇WP、25%腈菌唑EC處理的大麥種子,對其發芽率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對發芽率抑制作用較小的有50%咯菌腈WP、25%戊唑醇WP、10%苯醚甲環唑WDG。試驗表明,選用殺菌劑對大麥條紋病進行防治,要注意對農藥品種和用藥量的科學選擇。
關鍵詞:大麥種子;殺菌劑;萌芽;出苗;影響試驗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4-0008-04? ? ? ?中圖分類號: S435.123? ? ? ?文獻標志碼: B
大麥條紋病是大麥生產中重要的種傳病害[1],在我國春麥區、冬麥區和青藏高原裸大麥區普遍發生,通常病株率可達30%~40%,產量損失高達30%以上[2]。
大麥條紋病是以種子內寄藏病原菌作為重要的初次侵染來源[3-4],以藥劑拌種和包衣防治為主,為了篩選出可安全高效防治大麥條紋病的新藥劑,在室內測定了5種殺菌劑對大麥種子萌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為選擇大麥種子處理劑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供試藥劑:25%吡唑醚菌酯EC(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50%咯菌腈WP(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5%戊唑醇WP(江蘇雙寧農化有限公司)、10%苯醚甲環唑WDG(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2.5%烯唑醇WP(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25%腈菌唑EC(允發化工(上海)有限公司)。所有供試藥劑均購于市場。
(2)大麥品種:蘇啤3號。
1.2? ?種子處理
稱取100 g大麥種子置于塑料袋中,按表1的藥劑用量(制劑量)用1 mL移液器吸取或稱取0.000 1 g藥劑,按種子量4%的清水稀釋藥劑,并將稀釋后的藥液倒在種子上,扎緊袋口并充分搖勻,將藥液與種子拌勻后打開塑料袋口,在室內自然曬干后,用于試驗測定。以清水拌種作為對照處理。
1.3? ?種子發芽率測定
在直徑9 cm的培養皿中墊2層濾紙,用8 mL滅菌水濕潤濾紙;從各處理數出50粒籽粒飽滿的種子,均勻排列于濾紙上,蓋上培養皿蓋,在25 ℃恒溫箱中暗培養條件下萌芽。各處理重復3次。萌芽處理后2~7 d,每天記錄萌芽的種子數,計算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
發芽勢(%)=(萌芽3 d的發芽種子數/總種子數)×100
發芽率(%)=(萌芽7 d總發芽種子數/總種子數)×100
發芽指數(GI)=∑(Gt/Dt)
式中:Gt為在不同時間(7 d)的發芽數;Dt為發芽日數。
1.4? ?幼苗素質的測定
在8 cm×10 cm塑料盆中裝入盆栽土(土∶肥∶植物基質=6∶2∶2),高度達盆高的2/3,從各處理的大麥種子中取20粒籽粒飽滿的種子,均勻排列于盆缽的土壤上,用細土蓋籽0.5 cm左右。各處理重復3次,以底部供水的方式保持土壤濕潤。播種后的盆缽置于25 ℃光照生長室中(16 h光照,光強2 400 lx)。播種14 d后,計算各盆缽中的出苗數,洗去根部泥土,測量植株的株高和根長,分別稱取植株的地上部和根部鮮重,并折算成單株根重和苗重。
2? ?試驗結果
2.1? ?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1)表明,供試的5種殺菌劑的不同藥量對大麥種子的發芽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發芽勢的抑制率更為明顯。用供試殺菌劑拌種后,大麥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發芽指數均低于對照處理。
比較25%吡唑醚菌酯EC、50%咯菌腈WP、25%戊唑醇WP、10%苯醚甲環唑WDG、12.5%烯唑醇WP對大麥種子發芽情況的影響,25%吡唑醚菌酯EC對發芽勢的影響最大,抑制率在90%以上。
不同殺菌劑對大麥種子發芽率的抑制作用,以25%吡唑醚菌酯EC對發芽率抑制作用最大,1 kg種子用藥量在0.25~4 mg時,對種子發芽的抑制率為20.41%~64.63%;10%苯醚甲環唑WDG對種子發芽率的抑制率最低,1 kg種子用藥量在1~8 g時,對種子發芽的抑制率為0.68%~12.93%;50%咯菌腈WP,1 kg種子用藥量在0.1~0.8 g時,對種子發芽的抑制率為3.40%~7.48%。
不同殺菌劑對大麥種子發芽指數的抑制作用,50%咯菌腈WP,1 kg種子用藥量在0.1~0.8 g時,對種子發芽指數的抑制率為8.04%~16.50%,抑制率最小;25%吡唑醚菌酯EC,1 kg種子的用藥量在0.25~4 mg時,種子發芽指數的抑制率為41.79%~79.51%,抑制率最大。
2.2? ?對出苗率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2)表明,采用供試的5種殺菌劑進行拌種處理后,對大麥種子出苗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供試藥劑隨著用藥量的提高,對種子出苗的抑制作用也越大。在供試的5種殺菌劑中,50%咯菌腈WP,以0.1~0.8 g/kg種子用藥量拌種,對大麥種子出苗的抑制率在-1.72%~6.90%,是供試藥劑中抑制率最低的。
總體上分析,25%戊唑醇WP以0.2~0.8 g/kg、10%苯醚甲環唑WDG以1~2 g/kg、12.5%烯唑醇WP以0.5~2 g/kg的藥量拌種,對大麥種子出苗的抑制率均在10%以下,可在田間應用。
2.3? ?對幼苗株高和鮮重的影響
由表2可知,供試的5種殺菌劑中,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殺菌劑烯唑醇、戊唑醇和苯醚甲環唑,對大麥幼苗的株高和鮮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隨著用藥量提高,對幼苗株高和鮮重的抑制率也越高。50%咯菌腈WP以0.1~0.8 g/kg、25%吡唑醚菌酯EC以0.25~1.0 mg/kg種子用藥量拌種,對大麥幼苗株高和鮮重的影響較小,幼苗的鮮重甚至稍高于對照處理的苗高和鮮重。
2.4? ?對幼苗根長和根鮮重的影響
在供試的5種殺菌劑中,殺菌劑拌種處理對大麥根長均沒有明顯影響,有些處理的根長和根鮮重還高于對照處理(見表3)。
3? ?結論
(1)在實際生產中,對大麥條紋病的化學防治主要依賴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或種衣劑包衣處理,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烯唑醇等是一般生產中經常用于防治大麥條紋病的藥劑,且有報道其對于大麥種子發芽和出苗的安全性較好[5-10]。然而筆者在室內試驗中的測定表明,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烯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均對大麥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指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一不同研究結果的差異也可能與相同藥劑的拌種藥量不同有關,還可能與田間和室內土壤質地不同有關。
(2)在比較5種殺菌劑對大麥種子萌芽和幼苗生長的安全性試驗中,50%咯菌腈WP、10%苯醚甲環唑WDG及25%戊唑醇WP,對大麥種子萌芽和幼苗生長的安全性較好,但需要嚴格控制用藥量,拌種時藥量偏高或拌種不勻,仍將對大麥種子萌芽和幼苗生長產生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 1 ] 楊瑞.大麥條紋病病原生物學及藥劑防治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0.
[ 2 ] 吳寬然,楊建明,朱靖環,等.大麥條紋病抗性及防治研究進展[J].浙江農業學報, 2013,25(4):903-907.
[ 3 ] 牛小霞.河西地區大麥條紋病的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J].現代化農業,2014(2):2-4.
[ 4 ] 鄭果,王春明,洪流,等.大麥條紋病侵染研究[J].大麥和谷物科學,2012(3):45-47.
[ 5 ] 劉猛道,曾亞文,趙加濤,等.戊唑醇和三唑酮拌種防治大麥條紋病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5):666-668.
[ 6 ] 許佳君,盛海安,劉敏.10%二硫氰基甲烷EC 等不同藥劑拌種防治大麥條紋病試驗[J].上海農業科技,2012(2):132.
[ 7 ] 董澤成,張云飛,孟亞雄.不同藥劑拌種對大麥生長及條紋病防治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7):73-74.
[ 8 ] 閆佳會,姚強,郭青云,等.4種種衣劑對青稞條紋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2016,42(2):233-236.
[ 9 ] 曹方元,姚善良,蔡紅俊.使百克浸種對大麥種傳病害的預防效果及技術要點[J].大麥科學,2004(2):39.
[ 10 ] 劉榮斌,杜文芳,左磊麗,等.苯醚甲環唑等6種藥劑拌種對大麥條紋病的防治試驗[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