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憶江南》 趙安全/作
文字自甲骨、金文起,流傳千年,書法隨之發展。無論秦漢隋唐,還是宋元明清,每個時代都有書者推動著書法前進。
從書法歷史觀來講,由最初的文字刻錄到書寫工具,到書寫與藝術二元屬性,再到如今純粹的藝術性,書法功能在變、藝術特征在變,每個時代的書者對其的詮釋也在變。書法,作為中華文明的產物,我們在當下繼承的不該僅僅是書寫的一面,更該追求其精神內核,釋放文化的力量。
書法的學習及創作是一個由臨摹到創作、再由創作到臨摹,循環往復、螺旋式升華的過程。
安全先生在初臨碑帖之時會力求“像”——此像非百分之百像,而是十分之中像七八分,余下二三分留給自己。然“二王”不僅書藝屹立于書法歷史長河,他們的筆跡亦是魏晉文人精神的載體,通過書法學者亦可與古人對話。因此,除了外表像、技法相似之外,安全先生更留意對“魏晉風度”之神韻予以追求,時刻提醒自己勿將巍峨大殿化作閨閣。
學書之余,安全先生亦學佛多年,日讀《金剛經》且以佛陀教義教化自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性內涵亦是書性內核,雖文不勝質,但率真、不欺世媚俗。其淳樸心志與魏晉書風“質樸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相契合。正如古人有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也?!逼涠嗄曛庥谛⌒胁輨撟?,隨性當中追求異樣——或是融帖于碑,或是引碑入帖,使相互摻合、相互滲透,重視“滑”“澀”交融,寧“澀”勿“滑”,寧“拙”勿“巧”,且分寸適當。
書者學定,佛家參靜。安全先生堅持學書法要有定力與清凈之心,因為定能生慧,定亦能生膽識,在作品創作中真實反映內心的審美品位,以實現痛快地表達自我。

五條屏“當代詩人詠四川” 趙安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