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東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普外科,山東菏澤274000
結直腸癌作為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是由結腸癌與直腸癌兩種構成的[1]。目前雖尚不清楚結直腸癌疾病的發病機制,但可以肯定其與人們的飲食習慣、遺傳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具有一定關聯[2]。結直腸癌疾病的高發人群為老年人群,受其自身身體機能不斷衰退等因素影響,也是術后復發轉移的高發人群[3]。結直腸癌患者術后一旦發生復發或轉移情況,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甚至存在生命危險。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隨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而逐漸提升。加強結直腸癌患者的早期診斷與外科手術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仍有50%左右的患者術后存在復發轉移情況。因此,為降低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率,該科室抽選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科室收治的98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法進行分組,分別為行常規西醫治療與益氣通腑湯治療的對照組(49例)與觀察組(49例)。對照組(n=49)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6.8±10.6)歲;按腫瘤類型分,結腸癌26例、直腸癌23例;按腫瘤TNM分期,Ⅱ期患者25例、Ⅲ期患者24例。觀察組(n=49)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57.6±9.7)歲;按腫瘤類型分,結腸癌30例、直腸癌19例,按腫瘤TNM分期,Ⅱ期31例、Ⅲ期18例。對比患者患病類型及腫瘤TNM分期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為明顯。由倫理委員會通過該實驗,患者均已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檢查,符合結直腸癌診治標準,均屬腫瘤TNM分期Ⅱ、Ⅲ期患者。排除標準:患有器官功能異常及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參與該次研究前就已發生復發與轉移患者;藥物過敏患者。
對照組給予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按患者腫瘤分期,給予化療等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除接受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外,還進行益氣通腑湯治療。
益氣通腑湯處方如下:30 g黨參、15 g枳實、10 g烏藥、15 g木香、6 g大黃。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半年。
分別對患者術后即刻、術后1年的血清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與糖類抗原199(CA199)等指標含量進行評估;評估患者術后即刻與術后1年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骨橋蛋白(OPN)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等復發轉移蛋白含量指標。記錄患者術后1~3年復發轉移情況,并計算復發轉移率。
相比于術后即刻,觀察組術后1年CEA(4.02±1.24)ng/mL、CA199(4.28±1.43)μg/mL,降幅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420、13.61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tumor mark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CEA(ng/mL)術后即刻 術后1年CA199(μg/mL)術后即刻 術后1年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值P值14.73±3.69 14.69±3.52 0.549>0.05 11.96±2.94 4.02±1.24 17.420<0.05 17.22±5.03 17.34±4.26 0.127>0.05 11.15±3.23 4.28±1.43 13.610<0.05
相比于術后即刻,觀察組術后1年VEGF(280.6±82.8)pg/mL、MMP-9(305.7±80.3)ng/mL、OPN(75.0±13.2)ng/mL降幅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照組術后1~3年發生復發轉移患者23例,復發轉移率46.9%,高于觀察組的5例(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769,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轉移蛋白含量等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protein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轉移蛋白含量等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protein between two groups(±s)
指標VEGF(pg/mL)MMP-9(ng/mL)OPN(ng/mL)觀察組(n=49)術后即刻 術后1年560.3±99.2 403.6±102.3 108.1±24.5 280.6±82.8 305.7±80.3 75.0±13.2對照組(n=49)術后即刻 術后1年569.8±95.4 408.9±105.8 108.1±24.8 476.7±93.8 372.4±82.5 91.9±16.8 t值組間術后即刻0.483 0.252 0.000 P值組間術后即刻>0.05>0.05>0.05 t值組間術后1年 P值組間術后1年10.970 4.056 5.537<0.05<0.05<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復發轉移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between two groups
結直腸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老年人受身體機能退化等因素影響,已成為結直腸癌疾病的高發人群[4]。結直腸癌患者經手術治療,雖可取得一定療效,得到一定根治效果,但仍存有一定數量人群存在術后復發轉移情況,這類發生腫瘤復發轉移患者占總數的20%~50%,且術后5年生存率也僅能達到50%以上,臨床療效欠佳[5]。
益氣通腑湯是一種具有健脾益氣功效的中醫湯劑,對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腸壁通透性與VEGF蛋白表達具有明顯的降低作用,除具有健脾益氣功效外,益氣通腑湯還具有行氣通腑效果,對患者的腸屏障功能與術后恢復具有改善與促進作用[6]。
實驗結果顯示,相比于術后即刻,觀察組術后1年CEA(4.02±1.24)ng/mL、CA199(4.28±1.43)μg/mL,降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相比于術后即刻,觀察組術后1年VEGF(280.6±82.8)pg/mL、MMP-9(305.7±80.3)ng/mL、OPN(75.0±3.2)ng/mL降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術后1~3年發生復發轉移患者23例,復發轉移率46.9%,高于觀察組的5例(10.2%)(P<0.05)。可知,因益氣通腑湯是由黨參、枳實、木香、烏藥及大黃等中藥組成。其中黨參雖性味甘平,但入脾經,既具有健脾養胃、鼓舞清陽功效,還具有健運中氣、補中益氣的效果[7]。同時,由于黨參中黨參多糖所含有的菊糖等物質,不僅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還有助于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處方中的枳實不僅可以破氣消痞,還有助于消積。木香有助于疏肝利膽,配合具有健脾養胃功效的黨參,不僅有助于減輕患者膩胃滯氣情況,還有助于改善患者吸收狀況。具有溫散寒邪功效的烏藥,配合木香,可起到散寒止痛與理氣化濕的作用。這與喬喜婷等[8]研究結果“治療組患者術后1年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指標:CEA(3.98±1.17)ng/mL、CA199(4.16±1.19)μg/mL,與對照組相比,降幅更優;治療組術后1年復發轉移蛋白含量等指標:VEGF(281.52±83.34)pg/mL、MMP-9(305.13±79.23)ng/mL、OPN(74.94±12.69)ng/mL,相比于術后即可,治療組降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術后1~3復發轉移率14.29%,低于對照組的53.45%(P<0.05)”相符合。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應用益氣通腑湯對預防術后復發轉移效果較為理想,對CEA、CA199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指標與VEGF、MMP-9等復發轉移蛋白含量等指標存在明顯降低作用,減少了患者的術后復發轉移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