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美,楊 雪,侯麗珠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2)
創新是推動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快速發展與前進的關鍵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指引和背景下,爭取建成更多的創新型地區和城市。然而,國內外對創新能力評價理論與框架的研究中,有關創新系統及其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多且雜,存在較大的差異[1]。由此,對國內外創新系統及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的發展及現狀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歸納十分必要。
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2]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即所有可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新活動。之后學者們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完善,形成較為成熟的創新理論體系。基于系統理論發展的視角,創新主要是指不同創新主體和各創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復雜涌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聯合推進與發展的最終結果[3]。
然而,有關創新驅動發展的概念界定還存有不同的觀點。在相關政策文件與多數文獻中,創新驅動發展可總結和概括為:創新作為經濟生產與發展的首要動力,是保持國民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機制包括技術、非技術類等全面創新,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目標是實現億萬國人的中國夢與全面發展。王海燕等[4]強調,創新驅動發展關注于創新的全鏈條內容,包含了創新機制、活動、成果、產業化等不同方面。張來武[5]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有 3個顯著特征,即以人為本、形成“先發優勢”和企業家驅動。如圖 1所示,在與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對比分析中,創新驅動發展在發展方式和效果上有較大的差異。

圖1 創新驅動與其他要素驅動的關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driven and other factors driven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中,依靠自由市場引導和企業自發創新力量往往不夠。國家對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創新活動必須通過國家政策與制度引導,以服務于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主體。20世紀末,弗里曼在分析和研究日本經濟奇跡時,將國家創新系統定義為:為了在經濟活動中引入和擴散新的知識和技術,各創新主體的活動及其相互作用,公私部門機構構建和形成創新網絡系統。創新系統被認為是各級政府、科研機構、高等學院、企業和中介為實現一系列宏遠目標而形成的一個復雜網絡系統。
大量創新活動的研究發現,創新活動由于地理位置的相互分工,相關創新主體逐漸演化成區域性組織體系,具有明顯的區域化特征。在國家創新系統基礎上,英國學者 Cooke等[6]首次提出“區域創新”的觀點。他認為區域創新是地區在應對經濟競爭和產業發展時的基礎載體,是對國家創新系統在區域層級上的一種演化和延伸。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區域和省域經濟區是主要研究核心載體,在區際聯系與區內經濟活動方面具備高度的循環系統和組織協調能力。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內容,區域創新系統的主要要素包含 5個方面,即區域創新環境、區域創新功能、區域創新組織結構、區域創新空間結構和區域創新過程。
在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緩解城市衰退的浪潮中,城市表現出了較為完備的自循環系統。學者發現相較于區域,城市更有利于制定創新規則與實施創新政策,城市創新或創新型城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Landry等[7]在《創新城市》中最早探索“創新型城市”,他認為城市創新或創新城市主要涵蓋 7個要素,即富有創意的人、富有領導力、人才多樣性、開放的組織文化、本地身份高認同感、網絡資源與設施、城市空間。楊冬梅等[8]指出,城市創新系統是一個在城市空間和地域范圍內,與所有創新過程相關聯的組織、資源和環境等共同形成的復雜網絡體系,這個體系是由若干個創新主體構成的開放技術經濟系統。
國家創新系統比較典型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和歐洲創新記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全球創新指數對全球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指數進行分析,其評價框架和指標體系相對成熟穩定,反映的是全球創新的趨勢。歐洲創新記分牌則是以歐盟成員國的研發和創新績效為分析對象,采用的指標體系一直是動態調整和完善。我國認可的國家創新系統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主要有統計局研究開發的中國創新指數、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發的國家創新指數。中國創新指數的監測評價指標分 3層共包含 21個評價指標來體現創新能力的構成和狀況,而國家創新指數的側重點不同,主要包括“創新資源”“知識創造與應用” “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和 31個二級指標,以反映全球多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變化特征和發展差距。此外,科技部參考和借鑒國外成熟的科技創新評價指標,提出符合國情的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標評價體系,逐步完善成為包括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 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及33個三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從 3個層面來評價國家科技綜合創新能力,以全面監測和反映國家變化格局及創新發展趨勢。
對于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在區域創新系統中《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具有較高的權威和代表性,其評價內容包括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創新經濟績效 5個一級指標共計 113個小指標。《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關注區域間的科技發展狀態,主要從科技資源、科技產出、科技貢獻等3個角度共計22個指標,來探究我國不同區域下科技發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此外,劉慧[9]從投入能力、創新環境、管理能力及創新產出能力 4個層面選取了 24項指標,采取層次分析法對構建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進行研究;華堅等[10]從5大發展理念入手,建立了涵蓋13個一級指標和 29個二級指標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評估體系,從研發投入、人才儲備、成果轉化、技術擴散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衡量,通過測度科技創新系統與高質量發展系統的關聯系數,對中國內地 30個省域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評價研究,對各省域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發展趨勢進了評定。
自從提出城市創新和創新型城市的概念以來,國內外圍繞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做了廣泛的研究。理查德·佛羅里達開發了“創新力指數(Creativity Index)”來評價美國城市的創新程度,構建了由創造性勞動力排名、高科技排名、創新排名、多樣化排名的 4項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澳大利亞和英國先后采用該指標體系,以評價本國的城市創新程度。國內較為認可和成熟的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有2種:中國城市創新力指數和中國創新城市評價[1]。中國城市創新力以熱錢指數、獨角獸指數、租房指數、合伙人指數4個一級指標以及 12個二級指標為代表,通過加權分析法,測度各級指標相應的權數,然后加權合成最終值。中國創新城市評價由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借鑒和參照歐盟創新記分牌指標與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標,建立了一套涵蓋“創新條件”“創新投資”“創新活動”和“創新影響”4個一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的城市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已連續 10年對包含蘇州在內的20個副省級城市創新水平與發展趨勢做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評價。
基于對上述內容的概括與分析,總結出了創新能力評價框架,如圖2所示。
本文以創新發展的相關理論作為切入點,以創新系統演化的不同形態為邏輯線,從國家、區域和城市3個層面系統性地梳理了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而系統地提出了創新能力評價的框架。本文通過梳理不同層面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明確了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使用范圍和評價目標,這為相關機構和部門選擇恰當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同時也為國家、城市持續開展創新實踐研究提供了參照和理論基礎。

圖2 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框架Fig.2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