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江蘇省常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蘇常州 213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未有效得到控制,可進一步增加分娩風險,危及母嬰安全。一旦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應有效控制孕婦血糖,并且應從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給予有效控制,如血糖控制不滿意,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以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當下臨床中主要通過胰島素藥物降低血糖,單獨使用胰島素治療存在不足,如費用高、用量不當,尤其是用量較大發生低血糖的風險較大,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特別針對胰島素抵抗的孕婦而言效果更不顯著。二甲雙胍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可通過使用該藥物進一步增強胰島素的治療效果,達到降低胰島素的用量效果。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間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二甲雙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在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患者知情實驗目的,自愿加入。方便選擇的60例研究對象均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驗組、對照組分組依據為入院時間日期的奇偶性。實驗組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為(31.25±1.61)歲;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為(31.64±1.59)周;體重為44~69 kg,平均體重為(57.02±2.19)kg。對照組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為(30.19±1.79)歲;孕周在25~38周,平均孕周為(31.29±1.88)周;體重為44~70 kg,平均體重為(57.35±2.24)kg。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在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前,均需進行有效的基礎治療,通過健康宣教,使孕婦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性,配合醫護人員進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對照組:胰島素藥物的使用劑量依據體重進行推算,患者的血糖水平是用藥劑量選擇的參考指標,若產婦血糖水平較高,給予餐前胰島素(門冬胰島素)和或基礎胰島素(地特胰島素)(國藥準字S20153001)皮下注射,0.3~0.8 U/(kg·d),胰島素藥物的使用劑量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進行調整。
實驗組: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胰島素同對照組,二甲雙胍(批準文號H44024853)的初始劑量500 mg/(次·d),需要每天采集患者餐前、餐后2 h以及睡前指尖血進行血糖檢測,經過1周治療后,若效果仍然不滿意,可根據血糖情況逐漸增加劑量至2 000~2 500 mg/d,分次服用。需要進行動態監測,最終產婦的妊娠結局,同時注意對胎兒的情況進行監測。
對比血糖指標變化情況、母嬰妊娠結局。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s)
實驗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組別6.52±0.19 6.59±0.13 1.665 0.101 5.02±0.08 5.25±0.12 8.735<0.001 10.65±2.31 10.62±1.28 0.062 0.951 6.61±0.08 7.34±0.12 27.724<0.001 7.85±1.09 7.81±1.14 0.139 0.890 6.25±0.39 7.06±0.63 5.988<0.001空腹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餐后2 h血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糖蛋白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產婦結局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結局對比
對比兩組胎兒分娩結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胎兒分娩結局對比
妊娠是較為常見的生理現象,但也具有較高的危險性,與此同時極易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癥。一經確診妊娠期糖尿病后,應給予有效的治療手段干預,否則會給孕婦以及圍產兒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可使母嬰的病死率得以增加,造成較為嚴重的母嬰不良結局。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于妊娠期間孕婦的血糖控制情況,若病情較為嚴重,血糖仍未獲得有效的控制,則對母嬰影響較大,并且胎兒可產生較為嚴重的遠期并發癥。通常情況下,高血糖能夠對產婦機體的血管產生影響,并且血管內皮、血管壁均會出現增厚現象,使管腔逐漸變小,使相應的組織供血、供氧受到影響,使剖宮產率得以增加,可引起尿蛋白,早產,胎膜早破等較為危險的妊娠期并發癥。機體葡萄糖過高同樣會對胎兒產生影響,并引發胎兒出現呼吸窘迫、黃疸、窒息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危害胎兒的身體健康,同時可造成較為明顯的遠期并發癥,給社會及家庭造成嚴重負擔。妊娠期糖尿病是導致孕婦出現不良母嬰結局的主要因素,早期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施有效治療手段控制血糖,可改善不良母嬰結局。
妊娠期糖尿病是導致母嬰結局不良的主要因素,經胰島素治療后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隨著孕周不斷增加,胰島素藥物的使用劑量會逐漸增加,同時也會提高妊娠風險,單獨使用胰島素藥物進行治療針對胰島素抵抗的孕婦治療效果并不顯著,臨床應尋求一種聯合治療手段,以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保證母嬰結局的安全性。二甲雙胍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降糖藥物,該藥物在應用過程中主要經口服給藥,通過對胃腸道葡萄糖攝取的抑制,可進一步減少葡萄糖因消化道而吸收至體內,可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使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可進一步對肝糖原異生起到抑制作用,降低肝糖的輸出,達到較為顯著的控糖效果。另外,二甲雙胍在應用過程中同樣可對胰島素抵抗的孕婦產生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使孕婦近期血糖異常升高現象得以改善,同時能夠達到對胰島β細胞的功能起到保護作用,降低產婦在產后發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遠期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二甲雙胍降糖過程較為溫和,不會對機體產生較為明顯的應激反應,通常不會發生低血糖現象。二甲雙胍與胰島素共同應用過程中,可相互協同、相互促進,進一步提高胰島素的降糖效果,并且可降低胰島素藥物的使用劑量,進而可獲得較高的安全性。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能夠單單依靠藥物進行治療,藥物治療前應對患者進行相關基礎治療,使孕婦嚴格控制飲食,在保證滿足機體營養需求的同時,應給予患者嚴格的飲食控制計劃,使患者服用的食物含糖量較低,孕婦同時需要進行適當的運動治療,通過有效的運動能夠加快機體代謝,降低機體內的血糖含量,是當下針對妊娠期孕婦較好的一種物理降糖效果,還應注重對患者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夠充分認識到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危害性,可嚴格遵醫囑按時服用藥物,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各項診療工作,利于維持患者血糖處于較為穩定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5.02±0.08)mmol/L、餐后2 h血糖(6.61±0.08)mmol/L以及糖化血紅蛋白(6.25±0.39)%改善效果更為顯著(P<0.05),兩組妊娠結局相似(16.67%vs 23.33%)(P>0.05),兩組胎兒分娩結局也相似(6.67%vs 13.33%)(P>0.05)。吳瓊等[12]在探究中二甲雙胍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的影響得出了與該文一致的結果,采用二甲雙胍聯合治療的患者的空腹血糖(5.01±0.05)mmol/L、餐后2 h血糖(5.41±0.12)mmol/L、糖化血紅蛋白(6.15±0.32)%,孕婦發生尿蛋白、子癇前期的概率為0.00%,剖宮產、早產、胎膜早破發生率分別為8.36%、10.23%、4.62%,新生兒出現窒息、呼吸窘迫的概率為0.00%,發生黃疸的概率、巨大兒、低血糖的概率為4.62%、1.32%、1.41%,優于對照組(P<0.05),上述觀點與該文一致。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治療妊娠期糖尿病可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使患者的各血糖指標水平得以降低,改善母嬰不良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