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萍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骨傷科,江蘇南通 226001
臨床上,疼痛作為一種較為復雜的生理以及心理反應,是機體對組織受損后進行修復的一種正常活動[1-2]。在骨科科室當中,疼痛已經發展成為對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臨床被認作是在呼吸和脈搏、血壓以及體溫之后的第5個生命體征。緩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成為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的工作重點。常規護理主要通過環境干預、使用鎮痛藥物等途徑,緩解骨科患者的痛苦體驗。這種護理方法的減痛顯效速度較慢,且鎮痛效果有限。綜合疼痛護理主張通過多樣化的疼痛干預措施,全面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有研究指出[3],綜合疼痛護理可有效改善骨折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為其術后康復奠定基礎。該研究就該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2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確定骨科綜合疼痛護理對患者不同時期SAS、VAS、QOL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122例骨科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研究所選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為(37.96±3.14)歲。以數字法隨機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1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31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37.88±4.17)歲。對照組男32例,女29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7.98±3.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護理模式,確保病房的環境較為安靜,患者取較合適的體位進行臥床休養。將患者腫脹的肢體抬高,并且維持外展中立位置,可促進血液的循環,發揮消腫止痛的功能,醫護人員的臨床操作要規范,盡可能地降低刺激患者產生疼痛。幫助患者勤換洗床單,在幫助其翻身按摩時,患者感到舒適時最為合適。對于疼痛程度較為嚴重的患者,使用適量的止痛藥物,例如嗎啡以及杜冷丁等。對于疼痛較輕的患者,使用熱療以及冷療等物理方式,緩解疼痛。
觀察組患者使用綜合疼痛護理模式進行干預:①對患者建立疼痛檔案。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相應的措施,對患者疼痛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疼痛位置、疼痛程度、間隔時長以及臨床癥狀等)。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該院自己制作的關于疼痛的宣傳冊,向患者講述疼痛出現的原因以及自我進行緩解的方式,能夠使用視覺以及聽力分散法等,比如看電視或者是觀看娛樂節目,分散注意力。與此同時,醫護人員要仔細了解患者對疼痛的感受,觀測患者在疼痛時的具體表現,有助于醫護人員熟悉疼痛和相關藥品的用量之間的關系,熟悉患者疼痛的規律,有利于對患者實施早期護理,緩解疼痛,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效果。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耐心講解相關藥物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目的。③讓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患者在疼痛被有效控制之后,依據患者的術后情況,醫護人員可以對患者的早期肢體功能恢復鍛煉進行有效指導。
由專業人士對患者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對于疼痛程度的評估,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采用QOL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實施調查統計。使用問卷調查評價患者的滿意度:分值≥90分記作滿意;70~89分記作較滿意;<70分記作不滿意。
通過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各項生活質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各項生活質量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方式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方式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軀體相關生活質量分心理相關生活質量分總計指標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時間71.30±10.46 83.28±11.37 64.32±9.58 85.16±10.21 50.44±7.27 71.23±12.47 58.82±10.35 77.92±11.43 51.43±9.20 73.99±9.40 53.84±9.29 70.57±10.61 58.34±8.54 80.65±11.23 57.27±8.42 69.17±13.06 67.26±9.33 81.24±10.68 64.15±9.32 78.54±13.11 121.94±20.62 155.77±23.18觀察組(n=61)71.34±11.21 77.54±10.92 64.29±10.23 78.35±11.58 50.51±8.34 61.80±10.18 58.93±9.92 70.15±9.88 51.39±8.42 67.24±10.15 53.91±9.36 64.38±10.74 58.28±9.41 71.33±10.91 57.40±8.73 63.72±12.51 67.32±9.29 70.43±11.20 64.18±10.47 71.85±11.46 121.80±21.43 140.41±20.50對照組(n=61)0.020 2.844 0.017 3.445 0.049 4.575 0.060 4.017 0.025 3.811 0.041 3.202 0.037 4.649 0.084 2.354 0.036 5.456 0.017 3.001 0.037 3.877 0.984 0.005 0.987 0.001 0.961<0.001 0.952<0.001 0.980<0.001 0.967 0.002 0.971<0.001 0.933 0.020 0.972<0.001 0.987 0.003 0.971<0.001 t值 P值
兩組護理前的SAS和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SAS和VRS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及VAS評分比較[(images/BZ_8_285_3227_305_3271.png±s),分]觀察組(n=61)對照組(n=61)(2)vs(1)(4)vs(3)(4)vs(2)組別護理前(1)護理后(2)護理前(3)護理后(4)時間41.79±8.33 14.77±2.58 41.83±7.94 25.51±3.16 24.200<0.001 14.915<0.001 20.562<0.001 6.64±2.09 2.49±1.13 6.81±2.44 3.37±1.31 13.642<0.001 9.701<0.001 3.973<0.001 SAS評分 VAS評分t值P值t值P值t值P值
疼痛作為機體進行自我修復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骨科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術后疼痛問題[4]。骨科患者由于在手術之后麻醉的作用逐漸消失,常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覺,并且敷料包扎的太緊也可能會導致患肢出現腫脹以及疼痛。由于疼痛產生的刺激能夠通過脊髓介質以及交感神經的反射進而導致患者的肌肉以及血管出現收縮,致使手術的切口發生缺血以及水腫的現象,進而使得切口的愈合時間延長,在患者疼痛程度較大時,會使得機體的免疫蛋白含量迅速減少,免疫能力處在低下的狀態,進而致使患者發生較多的并發癥,對患者的康復過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5]。除此之外,疼痛還可能使得患者的睡眠出現障礙,情緒較為低落等現象,使患者始終處于心理較為焦慮以及緊張的狀態,進而使得患者的心理處于應激狀態。對于骨科患者而言,負性情緒帶來的心理應激影響可經心理-生理這一途徑,干擾其術后康復狀況[6]。所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對于促進患者的有效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骨科患者的護理管理中,綜合疼痛護理方法的優勢在于:①減痛效果顯著。實施護理后,觀察組VAS得分(2.49±1.13)分,低于對照組(P<0.05)。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的可能是:常規的臨床護理僅僅是簡單并且被動的遵循醫生的囑咐進行相關操作,然而卻忽略了護理人員對疼痛進行相關控制的作用,在骨科的無痛病房相關的疼痛管理體系中,對患者的疼痛進行有效評估為基礎,做好相關的心理護理是重點,完善相關的管理是關鍵,護理人員發展成為對患者的疼痛狀態進行評估的主要人員,也是止痛相關措施的重要落實人員,其他有關人員的輔助者,患者以及家屬的教育以及指導者等。使用恰當的護理措施是進行干預,能夠防止患者的疼痛出現并且緩解疼痛。②緩解負性情緒。骨科患者入院后,一方面,對術后活動功能康復效果的擔憂容易誘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形成;另一方面,手術帶來的術后疼痛問題也會加劇其情緒波動,引發心理障礙[7]。引入綜合疼痛護理后,這一護理方案對骨科患者疼痛的緩解作用可有效減輕其心理壓力。該研究證實:護理后,觀察組SAS(14.77±2.58)分,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論與吳群[8]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該研究中護理2周后,接受綜合護理的干預組SAS(42.74±6.11)分,低于接受常規護理的一般組(P<0.05)。
綜上所述,骨科綜合疼痛護理對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況,改善不良情緒,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