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黃美娜
福州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一區,福建福州 350000
小兒哮喘屬于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可使患兒反復咳嗽喘鳴,發作期可伴有呼吸困難,隨著病程延長可導致患兒呼吸系統障礙,影響其生長發育,對其預后身心健康發育極為不利[1]。然而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較差,除常規藥物治療外,給予高效護理干預也至關重要。預警機制是指根據患者不同病情狀況,使用不同顏色表示患者目前狀況,從而使醫護人員及時調整治療、干預手段以達成最佳效果。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對即將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解決的相關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完善風險預估和風險預警,從而更精確地制定出符合患者的護理干預計劃。但該護理干預方法在兒童中應用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尚未明確。因此,該研究便利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該院收治的哮喘患兒86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預警機制對小兒哮喘癥狀控制及家長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哮喘患兒86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3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哮喘相關診斷標準者[2];②年齡在4~12歲者;③獲取家屬知情同意權者;④家屬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者;②合并重大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③精神障礙或合并精神類疾病者。其中干預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為4~10歲,平均年齡為(7.13±1.24)歲;胸悶者9例、氣喘者24例、咳嗽者10例;家長文化程度初中26例、高中10例、大學7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為4~12歲,平均年齡為(7.64±1.25)歲;胸悶者10例、氣喘者22例、咳嗽者11例;家長文化程度初中27例、高中12例、大學4例。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護理人員為患兒及患兒家長做好健康宣教,提醒其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進行隨訪,監測患兒呼吸狀態;多與患兒互動,了解患兒心理狀態,增強與患兒及其家長間的護患關系;告知患兒及其家長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干預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預警機制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根據患兒病情和心理狀況,以綠、黃、紅3種顏色進行區分;綠色代表患兒病情控制穩定,心理狀態良好;黃色代表患兒病情或心理其中一方面受到影響,狀況不佳;紅色代表患兒病情和心理均受到嚴重影響,狀況嚴重。對于綠色指標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護理人員增加與患兒及家長溝通次數,及時解答家長疑問,維持良好護患關系;對于黃色指標患兒,若為病情不佳患兒,護理人員應將護理查房次數增加為3次/d,觀察患兒疾病情況,及時解決疾病問題,對于心理狀態不佳患兒,護理人員可使用游戲、音樂等方式使患兒放松心情,療程為2次/周,在心理開導過程中同時加上患兒與家長,促進家長與患兒關系進展,緩解雙方不良心理;對于紅色指標患兒,護理查房次數增加為4次/d,游戲、音樂等干預療程增加為2 d進行1次,同時將患兒病床轉移至離護士站最近位置,便于隨時觀察病情。指標檢測方法:肺功能檢測:使用美能AS-507肺功能檢測儀檢測肺功能水平,讓患兒深吸一口氣后用力呼出,記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高呼氣流量(PEF)]指標。
比較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兩組患兒癥狀控制(ACT)、肺功能指標(FEV1、PEF)變化;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MMAS-8)差異;比較干預2周后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干預滿意率(NSNS)及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1.4.1 癥狀控制 使用哮喘控制測試評分表[3](ACT)進行評分,共5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5分,分數越高哮喘控制得越好。
1.4.2 治療依從性 患兒可自發配合醫護人員,無需醫護人員干預為優;患兒有抗拒情況,需醫護人員施加干預才能配合為良;患兒持續抗拒、哭鬧,需多名醫護人員施加干預才能勉強配合為差。依從率=[依從性良例數+依從性優例數]/該組患者總例數×100.00%。
1.4.3護理干預滿意度 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5]進行評分,一共19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范圍為19~95分,19~44分為滿意度差,45~70分為滿意度良,71~95分為滿意度優。滿意率=[滿意度良例數+滿意度優例數]/該組患者總例數×100.00%。
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2周后,兩組患兒ACT評分及FEV1、PEF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干預組明顯高于同一時間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ACT評分、FEV1、PEF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ACT評分、FEV1、PEF指標比較(±s)
干預組(n=43)對照組(n=43)t組間值P組間值組別干預前干預2周后t值P值干預前干預2周后t值P值時間59.73±6.64 78.15±7.27 5.608<0.001 60.02±6.23 74.47±5.24 3.585 0.001 2.693 0.009 FEV1(L)4.05±0.34 5.35±0.61 12.207<0.001 4.03±0.44 4.73±0.56 6.445<0.001 4.910<0.001 13.12±2.26 20.37±3.04 12.551<0.001 13.31±2.64 18.25±2.38 9.114<0.001 3.601 0.001 PEF(L/s) ACT(分)
干預2周后,干預組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n(%)]
干預2周后,干預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率比較[n(%)]
干預2周后,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小兒哮喘是目前臨床上較為棘手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其起因不明確,起病或急或緩,若不及時治療反復發作可發展成為成人哮喘,預后較差[6]。因患兒依從性不佳,常規護理手段并不能獲得理想干預效果[7-8]。因此,尋找增強患兒依從性、改善預后的護理干預手段極為重要。
預警機制是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對即將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解決的相關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完善風險預估和風險預警,從而更精確地制定出符合患者的護理干預計劃。且使用顏色預警的干預手段對患兒來說更易接受,干預療效更佳。ACT評分可表明患兒哮喘癥狀控制程度,護理人員可根據評分分析患兒疾病狀況;FEV1、PEF指標則反映患兒肺功能情況,若FEV1、PEF指標顯著下降,則表明患兒肺功能不佳,肺功能不佳伴哮喘嚴重者可導致肺不張、閉鎖肺綜合征,搶救不及時可致死亡。在該研究中,干預2周后,兩組患兒ACT評分、FEV1、PEF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干預后干預組ACT評分為(20.37±3.04)分,FEV1為(78.15±7.27)%,PEF為(5.35±0.61)L/s,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增高(P<0.05),表明預警機制對患兒哮喘癥狀控制有顯著干預作用;風險預警機制在肖健等[7]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各指標(FEV1、FVC、PEF)水平分別為(1.79±0.32)L、(2.21±0.77)L、(3.38±1.52)L/s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且觀察組患兒治療依從率為96%,高于對照組的64%(P<0.05),說明預警機制干預可顯著提升患兒依從性,提升患兒家長滿意度,究其原因可能與該干預手段促進護理人員與患兒之間的關系,改善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狀態有關,且該干預措施增加了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其家長之間的溝通次數,并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可使其增加對護理人員的好感度,從而提升滿意度和依從性。
預警機制干預在其他領域也有相關研究。有研究顯示,基于預警機制的人性化護理干預可增加護理人員與患者間的溝通效率,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依從性,但對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干預效果(P>0.05)[9],這也與該研究結果類似。在該研究中,干預2周內,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預警機制干預與常規護理干預對并發癥發生率干預效果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預警機制干預可顯著改善哮喘患兒的哮喘癥狀,確保患兒治療依從性,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