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福建龍巖 364000
2型糖尿病多由于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或 靶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所致[1]。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多采用藥物、飲食、運動干預措施[2],但患者入院期間所掌握的自我護理知識與健康行為多在出院后逐漸遺忘,難以形成長效化自我管理,因此針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健康行為的改善與提高,還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將健康教育用于患者院內護理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病情的自我控制與管理意識,將延續性護理用于患者院外護理中,有利于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規范患者自我管理行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與行為[3]。為進一步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模式及應用價值,以該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隨機數字分組法將患者分兩組,對照組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齡(52.3±3.8)歲;平均BMI(24.5±0.7)kg/m2。研究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52.0±3.7)歲,平均BMI(24.3±0.8)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皆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皆自愿參與該次研究;③全部患者皆接受隨訪,隨訪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①合并較嚴重臟器疾病,如心功能衰竭;②意識障礙或智力障礙,精神疾病患者;③依從性較差,不配合護理干預工作。
對照組給予院內健康教育,于患者入院檢查、治療階段給予患者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患者對于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危害性及自我管理措施的認識,配合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自我護理常識、自我行為管理知識等內容,提高患者對病情的重視度,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行為規范性,保持較好的健康生活態度[4]。
研究組給予患者相同的院內健康教育,于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干預。其中包括以下內容: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2名及2名以上主治醫生,5名及5名以上內分泌專科護士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建立微信群,將研究組患者拉入微信群中,形成院外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②建立個人檔案。根據患者入院體檢資料,出院登記資料建立患者個體化健康檔案,護理人員需按時隨訪,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況,對患者飲食、運動、藥物服用、血糖水平波動等進行了解及記錄,更新患者個體化健康檔案[5]。③院外隨訪。根據患者個體化健康檔案實時更新情況,對自我護理能力降低或健康行為不規范的患者,可以展開院外隨訪工作,以入戶隨訪、電話隨訪等方式,加強患者對病情的認識,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與能力,給予患者健康指導,解答患者疑問,保持患者長效化的自我護理與管理意識[6]。④不定期干預指導。于微信群中,可不定期向患者推送宣傳短片、健康教育知識等,提高患者依從性,同時需按時收集患者每日血糖監測結果,對個別患者給予運動指導、飲食指導等,為患者設計個性化的飲食、運動計劃,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經常與患者溝通,排除患者負性情緒,使得患者更加配合自我護理工作等,以此形成長期的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工作。
觀察并記錄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與健康行為的改變。其中,自我護理能力以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7]進行評價,其中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及自我概念4個項目,總分172分,評分≥116分為自我護理能力高等,評分58~115分為中等,評分≤57分為低等,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高。健康行為以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2-DSCS)[8]進行評價,其中包括遵囑服藥、飲食控制、血糖檢查、運動鍛煉、足部護理、高低血糖處理6個項目,總分13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越高,健康行為越規范。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ESCA評分、2-DSCS評分與研究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內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與對照組ESCS量表評分、2-DSCS評分皆有所提高,但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6個月后,研究組ESCS量表評分、2-DSCS評分較對照組高,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護理階段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自我管理行為比較[(±s),分]

表1 不同護理階段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自我管理行為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80)對照組(n=80)t值P值護理干預前ESCA評分55.20±7.23 55.15±7.25 0.044>0.05院內護理干預后ESCA評分89.25±5.55 89.20±5.58 0.057>0.05出院6個月后ESCA評分133.35±8.30 60.30±8.40 55.329<0.05護理干預前2-DSCS評分52.35±5.35 52.40±5.30 0.059>0.05院內護理干預后2-DSCS評分86.18±6.38 86.20±6.40 0.020>0.05出院6個月后2-DSCS評分104.50±5.50 70.23±5.66 38.839<0.05
2型糖尿病近些年來發病率逐漸提高,是糖尿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類[9]。多發于中老年患者,青壯年時期發病,病程較長,患者一般有家族遺傳病史,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較高[10]。臨床上治療2型糖尿病多采用藥物治療,同時配合飲食及運動干預,起到控制血糖,減輕體重的效果,促進病情的穩定,合理控制病情[11]。但由于多數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意識下降,自我管理行為不規范,所以在病情控制效果上較差,因此為了有效改善患者這類情況,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規范健康行為,還需要有效配合院外延續性護理干預。
該次研究中指出,患者出院6個月后,研究組ESCA量表評分 (133.35±8.30)分、2-DSCS量表評分(104.50±5.50)分較對照組(60.30±8.40)分、(70.23±5.66)分高(P<0.05)。其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ESCA)量表評分項目與劉麗紅等人[12]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其研究中指出,患者出院6個月后,實施延續護理的觀察組ESCA評分(162.6±6.8)分,高于對照組(72.3±7.8)分。這說明患者院內護理中采用健康教育能夠較好的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規范自我管理行為,且在患者出院后,配合延續性護理干預展開院外持續護理,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自我護理意識與能力,而出院后不加以延續性護理干預,則造成自我護理能力降低,自我管理行為不規范等情況出現,由此也可說明延續性護理在提高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能力中的較高價值。另外,患者出院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不斷加強患者自我護理意識與行為,從而能夠達到患者日常生活中健康行為的有效干預,起到規范健康行為的作用,根據該次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與健康行為評分的顯著差異可以說明,延續性護理對于改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健康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將健康教育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院內護理,延續性護理干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院外護理中,能夠起到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規范健康行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