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峰
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藥劑科,山東臨沂 276000
藥物在臨床上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1],患者藥物使用是否合理關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由于部分醫院內對于藥事管理部門的管理不夠規范,相關工作人員的能力存在差別,導致不合理用藥的發生幾率大大提高,直接導致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臨床療效受到影響,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大大提高[2],因此對于此種情況,需要在臨床用藥中加強醫院藥事管理,提高部門中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加強對于院內的藥品質量管理,采取合理、有效、安全與有效率的藥物,讓適合的藥物在患者治療中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同時,隨著醫藥改革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醫院藥事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藥事管理制度如要迎合新的醫藥管理制度、藥師管理制度需進行新的調整。 因此該研究針對醫院內藥房管理對于臨床合理用藥的價值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在2017 年1—12 月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作為實驗組同時選取在2018 年1—12 月期間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作為對照組,同時選擇15 名藥房工作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8 名,女性7 名,年齡在 30~47 歲之間,平均年齡(35.98±11.23)歲,學歷:大專9 名,本科6 名。 該次研究項目均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基礎上開展研究。
對所選2017 年的400 張存在不合理的處方進行統計其數量與概率,并分析其不合理的原因,根據不合理原因提出對于院內藥事管理的解決與改進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2.1 定期對所開處方進行抽檢調查 通過對該院一段時間內所開具的臨床處方,進行調查、分析與統計,對所開處方的合格率、藥品處方、疾病診斷與用藥、用量存在誤差的、存在禁忌的處方、抗生素處方等方面進行著重檢查,對所調查處方采取考核形式進行調查,考核評分滿分為 100 分,其中 90~100 分為完全掌握、70~89 分為基本掌握、<70 分為處方未掌握, 再對于不合格處方情況進行觀察,處方得分越高,合格率越高。通過實施前處方不合格率與實施后處方不合格率進行對比,能夠反映出強化藥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不良事件,進行綜合整理分析,并對存在的錯誤總結經驗教訓[3]。
1.2.2 嚴格把控藥品采購,在院內建立完善的采購制度 醫院要繼續加強院內藥品的管理,讓其規范化、常規化,對購進的藥品要與同類藥品價格、質量、療效等方面嚴格比對,按照醫院所需進行計劃采購。對于激素類、抗腫瘤類、輔助用藥等臨床應用監管機制進行建立。 在藥品銷售使用過程中,避免藥品價格定位不合理,降低患者治療負擔,降低藥品采購成本,對藥事管理人員進行明確分工,明確其責任,嚴格按照藥品的發放流程進行發放,對藥物進行合理分類,從而提高院內合理用藥的水平[4]。
1.2.3 完善藥事管理部門制度與工作流程 在藥事管理部門中建立科學、健全的藥事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積累相關經驗,對其進行定期整改與調整,使之符合藥學部門的實際情況。同時在藥學部內建立專業的藥事管理小組,由該科室的科主任進行負責,對于藥房部中的各項工作給予全程質量監控[5],包括對于每天所開處方的審核、藥學咨詢和管理、藥物的院內定價與銷售、特殊藥物的特殊使用與管理方式等,另外對于科內出現的各類藥事差錯情況定期進行討論,并在會上總結相應的解決方案[6]。
1.2.4 提高部門工作人員素質,加強藥學人員的培訓工作 隨著醫院藥學水平與醫療技術不斷提高,藥學人員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與管理服務水平也是關乎醫院內合理用藥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在藥事部門工作的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及時更新臨床上最新藥學知識,醫院根據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知識培訓與醫德教育,讓相關工作人員加深對臨床治療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使用禁忌、儲存方式等,不斷培養工作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醫院對于常使用的ADR、禁忌證等常見疾病的用藥建立相應的檢測、評價、超常預警等相關機制,在院內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并將考核分數算入工作人員的績效獎勵中,不斷激勵工作人員進行學習。
1.2.5 及時宣傳和講解合理用藥 臨床合理用藥是指患者安全、經濟且有效地使用臨床治療藥物來治療疾病。但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用藥知識普遍較為匱乏,存在不合理用藥治療的情況,導致不合理用藥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對于規范用藥的宣傳和講解是十分必要的[7],因此加強醫務人員行為的管理,完善院內各項用藥的制度,開展合理用藥;定期組織相關用藥管理人員舉辦多種多樣的合理用藥健康宣傳活動,并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合理用藥的知識傳播,積極引導大眾認識合理用藥的重要性,改變其不合理用藥的意識;對人群宣傳購買治療藥物要到正規合法的醫療機構與藥店進行購買,在購買藥物的同時注意區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區別[8],其中處方藥要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服用治療,禁止擅自服用,尤其是抗菌藥物與激素類藥物,不能違背醫囑而擅自調整服藥劑量或停止服用[7]。 任何治療藥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非處方藥在長期服用下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對于在服藥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患者應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減少或消除不合理用藥對患者所帶來的相應影響與危害,努力提高廣大群眾對于疾病治療用藥安全的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健康咨詢等多種宣講途徑[9],在市區及網絡上廣泛開展合理用藥的健康宣傳,加強合理用藥健康教育的宣講力度,增強居民對于疾病服藥治療的用藥安全與理念,及時科普相關用藥安全知識,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合理、科學的疾病治療用藥理念,改變其存在的不良用藥行為,做好對于細菌耐藥性的檢測工作,同時與當地社區相互配合,把居民安全用藥相關理念貫穿到整個醫療活動中來,并不斷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提供優質服務[10]。
在2017 年1—12 月期間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有68 張,不合理占比為17.00%,其中不合理處方原因主要包括:用藥間隔時間不對20 張(29.41%)、給藥方式不規范18 張(26.47%)、用藥次數不合理共 15 張(22.06%)、藥物搭配不合理共 10 張(14.71%)、藥物選擇不合理共5 張(7.25%)。
實施有效藥事管理措施后,實驗組不合格處方數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改進藥事管理后兩組不合理處方出現情況對比[n(%)]
干預后工作人員藥學相關知識掌握度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相關工作人員干預前后的藥學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對比[n(%)]
目前,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突飛猛進,醫院內的藥事管理工作對于醫院的運轉流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每年都存在著患者在服藥治療時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而導致死亡的案例,因此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醫院內的管理與發展與醫院內的藥品管理水平是緊密不可分的。醫院內藥事管理的主要目就來確保患者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為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但是由于各種藥品性質的差異性,部分藥品的儲存條件比較復雜,比如一些藥品需要避光保存,見光后發生裂解、水解等化學反應,藥物的性質被改變,從而失去了藥物的基本藥性,反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還有一部分藥物需要在低溫下保存,遇到高溫會發生氧化等反應,患者服用后發生各種不良反應,對藥物的療效產生不利影響。
在2017 年1—12 月期間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有68 張,不合理占比為17.00%,其中不合理處方原因主要包括:用藥間隔時間不對20 張(29.41%)、給藥方式不規范18 張(26.47%)、用藥次數不合理共 15 張(22.06%)、藥物搭配不合理共 10 張(14.71%)、藥物選擇不合理共5 張(7.25%)。改進前在2017 年1—12月期間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有68 張,不合理占比為17.00%,改進后,2018 年1—12 月期間開出的400 張臨床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共有18 張,不合理占比為4.50%,與改進前相比,明顯降低(P<0.05),相關工作人員干預前掌握率(60.00%) 低于干預后相關工作人員掌握率(100.00%)(P<0.05)。
綜上所述,醫院內的藥事管理部門在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降低臨床處方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大大提高藥劑相關專業工作人員的藥物知識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