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紅,孫愛峰
1.鎮賚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鎮賚 137200;2.白城市衛生急救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
布魯氏菌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報告和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畜牧業發展[1],為中國重點預防控制的生物性地方病。 2004年建立的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系統使布魯氏菌病監測工作進入嶄新階段,可供分析挖掘的有效信息豐富[2],為預防控制布魯氏菌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和流行奠定了信息學基礎。為客觀評價我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選用及時報告率、及時審核率和報告卡準確率作為評價指標,應用秩和比法評價2005—2017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以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網絡直報質量,預防疾病在局部(職業)人群中的暴發流行,控制人群整體發病率水平。 現報道如下。
以2005—2017 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監測的布病個案信息為基礎,按照文獻定義的評價指標含義,計算各年度的及時報告率(%)、及時審核率(%)和報告卡準確率(%),見表1[3]。
應用基于秩和比的分檔法[4]分析2005—2017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以年度為自變量,以反映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的綜合系數秩和比為應變量,應用Excel 2003 繪制普通折線圖圖,觀察網絡直報質量的變化趨勢。

表1 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評價指標值和秩和比計算表
由專業知識可知,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評價指標及時報告率、及時審核率和報告卡準確率均為高優指標,將同一指標觀測值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編秩(數值相同者編以平均秩次,見表1 觀測值后括號內的數字),之后按照公式RSR=∑R/mn(式中m 表示評價指標數量,n 表示年份數量)計算秩和比(見表1 最后一列)。
將計算得到的RSR 按照從小到大排列,依次計算各秩和比的累計頻數和累計頻率,查表得到各累計頻率對應的概率單位Probit。以RSR 為應變量,以Probit 為自變量,計算得到皮爾遜相關系數r=0.960 7,直線回歸方程為RSR=0.2439Probit-0.7202。
按照合理分檔數表,將網絡直報質量分為5 檔保留3 檔,見表 2。

表2 2005—2017 年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的綜合評價
Levene 檢驗表明不同等級對應年份RSR 值總體方差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303 0,P=0.745 2),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等級RSR 值均數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6.79,P<0.05),SNK q 檢驗表明各等級RSR值均數兩兩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低-中q=10.83,低-優q=11.39,中-優 q=3.32,P<0.05),說明表 2 為最佳分檔。即2005—2017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可分為3 個等級,其中 2005 年、2006 年、2007 年和 2008年屬于“低”等級;2009 年、2013 年、2010 年和 2014 年屬于“中”等級;2015 年、2011 年、2016 年、2012 年和2017 年屬于“高”等級。
以年份為自變量,以RSR 為應變量,應用Excel 2003繪制普通折線圖,見圖1,可見2005—2012 年全國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不斷上升,2013 年出現小幅下降,之后又處于上升狀態,2017 年又回到與前一高峰值2012年同屬一個等級的新高峰值。

圖1 2005—2017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變化趨勢
2003 年SARS 襲擊中國之后,中央政府花重金在疾控系統打造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中國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2004 年來曾一直運行有效,對各類傳染性疾病展開監測。 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處于有效運行過程之中,在疾病預防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5]。
2008 年以來,布魯氏菌病年報告數量位列法定報告甲類和乙類傳染病的前10 位,吉林省西部發病率水平居高不下[6],重點地區重點職業人群布魯氏菌病預防控制任務較重。 必須依靠網絡直報系統并保證直報質量,及時掌握人群布魯氏菌病疫情變化的真實信息,以便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控制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和流行。
熊瑋儀等[2]分析了2004—2012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報告質量及診斷情況。 張翠紅等[3]評價了2005—2017 年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為目前國內僅有的兩篇關于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分析的文獻。前篇文獻從錯誤分類率和邏輯錯誤率分析報告正確性,從及時報告率和及時審核率分析報告及時性,認為我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報告質量總體較好,但存在一定的診斷不及時現象,報告質量和診斷情況存在南北差異,現有的病例分類方式和按發病日期統計的統計規則不符合布病實際,有待改進;后篇文獻從及時報告率和及時審核率分析報告及時性,應用報告卡準確率(布病報告卡中,無病例分類錯誤和邏輯錯誤的個案卡占總報告卡比例)分析報告準確性,認為我國布病疫情網絡直報質量提升明顯,能夠很好地反映全國布病疫情流行趨勢情況,但仍存在病例報告不及時,報告信息不準確問題,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加強對重點地區報告質量的督導以及改進監測系統信息報告設置等方面持續改進布病網絡直報質量。 兩篇文獻均給出了全國2005—2012 年布魯氏菌病的網絡及時報告率和及時審核率,但數值不盡相同,原因不明;兩篇文獻僅以單指標對網絡直報質量進行評價,未進行關于網絡直報質量的多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為此開展該研究。
選用張翠紅等[3]提供的2005—2017 年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及時報告率、及時審核率和報告卡準確率作為質量評價指標,應用秩和比法對全國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進行分檔分析,結果表明,2005 年、2006 年、2007年和 2008 年屬于“低”等級;2009 年、2013 年、2010 年和 2014 年屬于“中”等級;2015 年、2011 年、2016 年、2012年和2017 年屬于“高”等級;應用Excel2003 繪制普通折線圖可知,2005—2012 年全國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不斷上升,2013 年出現小幅下降,之后又處于上升狀態,2017 年又回到與前一高峰值2012 年同屬一個等級的新高峰值。
綜上所述,必須找出網絡直報質量出現異常變化的原因,通過培訓、重點地區報告質量督導、改進監測系統信息報告設置等不同措施,不斷提高布魯氏菌病網絡直報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