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菊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醫院門診藥房,江蘇新沂 221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信息化技術在醫療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電子處方的普及提供了可靠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患者就醫流程[1]。 目前,隨著門診處方數量的不斷增多,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普及,“大處方”與不合格處方在事后處方點評中頻頻出現,導致用藥合理性與安全性受到影響[2]。所以,為了有效增強處方合理性與安全性,充分發揮藥品作用,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必須加強處方審核,這樣不僅可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經濟,還可以方便患者,減少醫患糾紛。有關文獻報道顯示,處方前置審核在門診中應用效果十分顯著,有助于提高用藥安全性與合理性。為此,該文現將3 000 份2019 年6—12 月在該院門診開具的處方選為觀察對象,探討門診處方前置審核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3 000 份該院門診開具的處方選為觀察對象,其中實施前為2019 年6—8 月,處方1 400 份,其中女性患者657 例,男性患者743 例;最小年齡為18 歲,最大年齡為 83 歲,平均年齡為(54.23±5.47)歲。 實施后為2019 年 9—12 月,處方 1 600 份,其中女性患者 749 例,男性患者851 例;最小年齡為20 歲,最大年齡為82 歲,平均年齡為(55.01±5.28)歲。 實施前后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門診處方前置審核操作如下:①依據《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及藥品說明書等規范標準審核、點評與分析處方,上報不合格處方及處方干預情況,然后按照藥事服務有關指標,制定處方前置審核方式與預期目標。最后,組建處方前置審核小組,與醫務處、財務處、信息中心及門診臨床科室共同召開協調會。 ②在處方審核中,先將處方前置審核模塊嵌入醫院信息系統當中,之后再將“PASS 合理用藥監測軟件”嵌入其中,發揮輔助攔截作用,以此實現人工與系統的雙重審核模式。 除此之外,為了有效縮短處方前置審核時間,應在處方前置審核模塊中融入《醫院處方管理點評規范(試行)》中不合格處方的有關內容,從而便于審核藥師及時勾選。③在處方前置審核中,必須合理設置醫師工作站流程。 醫師在開具處方之后,一定要進行及時保存,之后經由系統發送到藥房予以審核;此時,醫師工作站界面將會顯示“處方審核中”(紅色字體),患者信息欄將會被鎖定,為了縮短患者等待時間,醫師可進行下一位患者的系統操作,及時問診、查體與開檢查單;處方審核完成并通過后,醫師工作站界面的顯示文字將會消失,患者信息欄鎖定解除,卡號位置呈現光標狀,這樣就可以進行下一位患者的處方開具。 如果處方審核未通過,系統就會自動彈出不合格處方,并標注存在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通過互動平臺進行溝通與修改,修改后處方再次輸入系統進行審核,不合格處方不可強行通過。 倘若需要延長用藥時間,可于處方右上角處予以特殊標記,便于醫師備注。④在門診處方前置審核中,應合理設置藥師工作流程。 在藥師收到處方的時候,可根據右上角標注時間調整審核速度,以此確定患者等待時間。 如果處方右側標注問題,可通過互動平臺和醫師溝通,對于不合理處方,藥師應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利用系統攔截處方,并上傳到互動平臺;為了提醒醫師,需要在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注明,從而進行及時干預。 在處方審核通過之后,患者可以直接持卡刷號,然后取藥,得到交費、審核等信息提示。 ⑤在實施門診處方前置審核的時候,應從處方合格率比較高的科室開始實施, 逐漸發現問題,之后進行有效調整,以此不斷完善處方前置審核方式,從而有效審核處方,最大限度地提高處方安全性與有效性。⑥在處方前置審核中,為了保證審核結果有效、可靠,必須加強對審核藥師的培訓與教育,全面普及相關知識,并不斷總結不合格處方的原因,從而杜絕不合格處方的出現。除此之外,組織青年藥師進行處方事后點評,并給予適當指導,以此不斷提高青年藥師的個人能力,構建高水平、高素質的藥師隊伍。
對比門診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與實施后不合格處方發生情況及不合格處方干預情況。不合格處方情況包括診斷書寫不規范、用法用量不當、超適應證用藥。
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錄入該研究數據予以統計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與百分比(%)表示,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11.43%,實施后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1.2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后不合格處方發生情況比較
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干預率為62.50%(100/160),實施后不合格處方干預率為100.00%(20/2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50,P<0.05)。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醫院信息化管理成為了必然趨勢,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醫院管理水平[3]。同時,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藥學服務理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由“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為“在保障藥品供應基礎上,以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參與臨床用藥為中心”,為藥學服務模式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4]。 在藥學服務中,門診處方開具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重視處方質量,確保處方合理、有效、安全[5]。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可加強處方前置審核模式的應用,真正實現處方事前審核、事中監督與事后點評,提高處方規范性與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確保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6]。
在門診中實施處方前置審核,能夠顯著提高處方質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①通過實施處方前置審核,有效轉變了藥師的工作模式,從以往事后處方點評轉變為事前審核。在處方事前審核中,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進而予以攔截干預,通過和醫師的互動溝通,能夠有效提高處方規范性與合理性,最大限度提高事后處方點評效率,減少醫患矛盾[7]。 ②能夠為處方審核藥師提供全面的藥品信息,如藥品說明書、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個體化給藥原則、醫藥法規等,從而為藥師查詢藥品信息提供便利條件,夯實藥師藥學知識,確保處方審核質量。③通過處方前置審核的應用,實現了“多時段、多藥品、多處方、多科室”的處方審核,可及時攔截不合格處方,并針對處方問題予以全面溝通,便于處方修正,確保處方用藥安全、有效[8]。 ④在事前審核中對不合格處方進行干預,能夠及時解決處方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處方合格率,確保患者安全,減少醫患矛盾。該文研究結果顯示: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11.43%,遠高于實施后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1.25%(P<0.05);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干預率為62.50%, 遠低于實施后不合格處方干預率100.00%(P<0.05)。 此結果與有關文獻報道[9]十分相似,數據如下: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6.39%,實施后不合格處方發生率為1.49%,實施后明顯降低(P<0.05);處方前置審核實施前不合格處方干預率為20.59%,實施后不合格處方干預率為 100.00%,實施后干預率明顯提高(P<0.05)。 由此說明,該院開展門診處方前置審核的效果十分顯著,不僅可以有效減少不合格處方的發生,還可以給予有效干預,具有極高的實施價值。
在利用處方前置審核模式的時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無法了解患者過敏史、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指標水平,導致處方審核質量受到影響。 為此,在進行處方審核的時候,應對患者基本信息予以高度重視,加強處方信息與患者檢查信息的銜接,以此保證患者用藥安全、合理。同時,處方前置審核系統是由工程師設計編寫,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必然會存在一些漏洞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在處方前置審核系統,當出現不合格處方的時候,會將提示信息同時傳遞到藥師與醫師工作界面,以此讓藥師與醫師能夠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使用藥品,確保處方合理、有效。除此之外,在使用門診處方前置審核系統的時候,易出現“給藥途徑”“禁用證”無效等情況,如果系統未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就會影響藥師與醫師的工作效率,不僅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降低處方合理率,還會增加醫患矛盾,所以,必須加強對處方事前審核系統的改進與完善。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門診處方前置審核,能夠顯著減少不合格處方的出現,同時也可有效提高不合格處方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