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1〕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為民族復興提供制度保證,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也是為了人民幸福治理體系支撐,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歸宿,是共產黨人最終奮斗目標。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為14億中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強的制度保障。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社會運行需要制度的規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要生存就必須進行生產,而要進行生產人與人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在馬克思看來,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固化就是制度。馬克思曾指出:“現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2〕可見,人們在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中形成固化的制度,又在制度中發展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進而發展生產,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因此,制度同人的生存與發展密不可分,不同的制度塑造人的不同的發展狀態。
原始社會,人類的勞動工具極其落后,人類必須共同協作生產才能對抗強大的自然界;人類的生產能力極其低下,創造出來的產品僅僅只能滿足人們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因此,原始社會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產品分配實行平均分配,這樣的社會制度只能保證所有人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性發展。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產品出現了剩余,一部分人為了占有這些剩余產品,便產生了私有制,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壓迫性制度也就由此產生。在奴隸社會制度下,一方面奴隸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片面性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大多數的奴隸卻并沒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得到相應的發展,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還出現了發展的某種倒退。封建社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整個人類的發展水平也隨之提高,但在封建制度下依然存在壓迫和剝削,大多數人的發展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這三種社會形態都屬于人的依賴性階段,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階級社會里被統治階級的發展不僅無法得到制度性保證,甚至還沒有作為一個問題被明確地提出來。
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肯定,感嘆“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3〕然而,資本主義制度并不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而設計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初衷,發達的生產力不可能被真正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反而在資本增殖的根本目的下會造成工人的異化,導致工人的片面化發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資本主義制度在人的全面發展上表現更加糟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青年就業狀況不佳、群體矛盾深化,顯示出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危機,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法國的“黃背心”運動等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人的全面發展上的對抗性質的反映。毫無疑問,僅從人的全面發展上看,資本主義制度并非是福山口中所說的“歷史的終結”。
共產主義制度,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到那時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和諧,也就消除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抗性質,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了現實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人的解放必須基于社會的解放,找到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路徑,克服了唯心主義哲學家僅僅通過思想解放來實現人的解放的虛幻路徑。共產主義作為“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實現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革命主要是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現實的情況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最早出現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現實的社會主義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卻受制于較為落后的生產力,還無法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卻始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行走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大路上。
新時代不僅標示著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同時也標示著人的全面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不斷展開人的發展的豐富性,夯實人的發展的基礎,轉換人的發展的動能。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長期處于戰亂紛爭、內憂外患之中,人的生命權尚且不能得到很好保證,人的發展還沒有作為一個十分迫切的命題被提上歷史日程。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人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但由于歷史原因,人的發展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改革開放之初,主要解決的是人的溫飽問題,人的需求也主要是物質性需求,其豐富性還沒有得到充分展開。通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人的發展的全面性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開。進入新時代,人的需求的豐富性達到了階段性部分質變,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廣泛性日益擴展,超越了單純的物質文化領域;質量性要求更高,超越了單純的數量型滿足。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其中,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比上年增長12.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9%。2019年人民網“兩會”調查,正風反腐居首位,全面依法治國、社會保障分列二、三位。在改革開放之初,普通人誰能想到人的需求能有如此眾多方面,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竟如此之豐富。
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然而,之后阿根廷的經濟發展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各種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實施“休克療法”導致經濟大衰退,由此帶來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類的一種美好理想,又是一種現實的解放運動,必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能前進。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相比,經過70年的努力建設,我國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跨上1萬美元臺階。從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2019年躍上1萬美元,中國用了不到20年時間。〔4〕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必將為人的發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人的發展的動能也開始了新轉換。在改革開放之初和各個推進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要依靠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來實現;進入新時代,進一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要依賴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來實現。以前,我們促進人的發展主要依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入新時代,促進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度化,人的全面發展的保障從政策型逐漸過渡到制度型。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人的發展提供穩定的預期,社會越發展進步,預期越穩定向好。這也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制度建設分量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的奮斗目標,必將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制度保證。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復興和人民解放為初心和使命,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賴于黨的堅強領導。回顧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在改革開放初創時期和各個推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中國人民富起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等,將實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基本方略的制度化,必將為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強領導保證。回望歷史,綜觀現實,我們黨是世界上第一大政黨也是唯一一個政黨,將實現人民利益在黨的領導上制度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矢志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心、真心和信心。
促進和保障政治權利,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1989年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中,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最好的民主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人是被認可的人,也就是最后之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福山對自己的這種觀點進行了修改。福山在2015年出版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一書中探討了政治衰敗問題,認為美國政治體制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衰敗,指出“這個去中心化的體制越來越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5〕事實上,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的民主,從來也沒有實現過大多數人的民主。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同資本主義制度虛偽的民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中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民主制度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并對此作出了具體安排,為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邁出了重要一步。通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通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通過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通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各民族平等、共同繁榮發展提供制度保證;通過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實現基層直接民主提供制度體制保證。
滿足和促進人的經濟需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解放“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6〕新中國成立70年來,1952年-2018年,我國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7〕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顯示,2012年至2018年,中國每年有1000多萬人穩定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迅速而又持續提升人的經濟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將為促進人的經濟需要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證。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必將從生產資料所有制上保證所有人的經濟性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分配方式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人的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在于更能促進生產力發展,也在于能夠更好建構人的精神家園,促進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不僅使中國社會的面貌為之一新,更使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猶如蘇醒的睡獅一改“東亞病夫”的萎靡之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大力增強“四個自信”,伴隨著中國經濟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人日益自信、開放,展現了走在民族復興大路上的精神氣質。2019年,賀歲檔一部《流浪地球》科幻片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家國情懷和世界擔當,暑期檔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動畫片展現了中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國慶檔一部《我和我的祖國》主旋律電影展現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必將為人的精神性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在西方敵對勢力企圖對我進行“顏色革命”的今天,必將為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提供堅強制度支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為我們反對“普世價值”、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制度保證;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將為人民群眾獲得更多更好文化精神產品提供制度保障。
綜觀當今世界,“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過去70年以超十億級的人口體量,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快速度的現代化,長期保持穩定發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中國恩格爾系數降至28.4%達到國際“富足”水平,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身的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更加促進人的社會性發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必將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制度環境;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完善覆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必將提高各類群體的保障水平,為人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保障機制保證;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必將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醫療服務保障水平、增強人民體質提供制度保證。
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既是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表現,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緊張的表現。改革開放之初,低水平的生產力還沒有觸動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這種緊張關系在中國表現得愈加明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緊張關系提供了制度基礎,也就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制度支撐。人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的,制度建設也是因應現實需要而不斷進步的。黨的十九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涵因新增“美麗”而更加豐富,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對人的生態性發展的重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堅實的制度保證。通過實現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中國將構建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全面、最嚴格、最積極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促進和滿足中國人的生態需要提供堅強制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