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穩定有效的內部動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黔西南州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本文通過分析黔西南州鄉村文明建設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對如何加強鄉村文明建設作出思考。
黔西南州緊緊圍繞打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鄉村環境”等標志性戰役,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截至2019年底,全州森林綠化面積達到1516.93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0.18%,比上一年提高1.68個百分點。興義萬峰林街道辦獲國家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黔西南州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州新建6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并試運行,污水處理率達93.8%。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38座、農村垃圾收集點3107個,建設改造農村廁所8.9萬戶、農村公共衛生廁所434座,253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積極推動移風易俗,牢固樹立文明鄉風,進一步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依法推進文明建設,使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比如,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抓好民居改造、文化廣場建設、通村油路建設,建起了供群眾休閑娛樂活動的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等公共服務設施,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幸福指數”。
由于基層黨組織不強,鄉村治理滯后,農村自治、法治、德治結合不夠緊密。一首先,鄉村基層組織弱化,作為第一道防線的村調解委員會、治保會等在面對民間矛盾糾紛時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的現象;其次,存在個別基層黨組織人員橫行鄉里,我行我素,任人唯親,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嚴重違背了鄉村民主治理的原則;再次,優秀傳統文化流失,新的先進文化耕種不足,不良文化、不良習慣乘虛而入,樹立文明鄉風任務艱巨。
一些農村地區垃圾、污水處理問題日益突出,存在“亂堆柴草,亂堆糞土,亂倒污水,亂占巷道,亂放牲畜,亂倒垃圾”的現象。目前,大多農村都修建了垃圾池,但是,沒有垃圾車定期來清理,農戶只能自行焚燒處理。還有的村民根本就沒有倒垃圾的習慣,大多亂扔亂倒或者一燒了之。農村的污水排放,沒有專門的排污渠道。
目前黔西南州還未脫貧的群眾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村寨,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俗難以改變,并且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失學,導致他們文化素質低。黔西南州深度貧困地區,留守在村里的大多為老人、兒童和婦女,由于他們長期封閉于深山,與外界交流少,見識少,環境衛生意識淡薄,依賴思想嚴重存在。部分貧困群眾不但不以貧困為恥,反以貧困為榮。貧困群眾思想落后問題暴露,急需扶志。
基層黨委政府要為鄉村文明提供制度規范,包括對農村人情、辦酒、彩禮、歌舞表演等提供指導性意見和規范性原則。當農村社會不能內生出規范實現自我治理時,基層黨委政府的倡議和規范具有權威性,能夠獲得村民的認可并積極響應。同時,要執行好村務公開,加強農村工作的監督與管理,發揮村監委會的作用,全程參與村務和黨務的實施過程。因地制宜地制定村規民約,規范當地村民的行為,明確村民的權力和義務及其責任后果。
1.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引領作用。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因此,要使得農村的風氣變好,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發揮“政風帶鄉風”的作用,整合資源,利用聯合支部、總支、流動黨員支部等組織為當地的民風民俗樹立正氣。帶領群眾抵制愚昧落后觀念和陳規陋習的影響,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健康、文明、進步的風尚占領農村陣地。
2.加強法治教育,促進農村法律知識的普及。農村普法工作不能走形式、做資料、行政空轉。廣大農村特別需要關于婚姻家庭、財產繼承、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廣大的農民工特別需要勞動工傷、礦難事故、反傳銷等方面的法律知識,通過各種媒體平臺以案說法,用具體案例來告知農村群眾污染環境、濫伐林木、捕殺保護動物、亂占耕地、傳播謠言和破壞選舉等是違法犯罪行為。引導廣大農民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
1.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優良的品德教育村民,逐漸在廣大農村形成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艱苦創業、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等健康文明的倫理觀念。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農村土地廣闊,行政村普遍建有農村書屋,但普遍沒有文化廣場,所以,農閑時老人們就自發去趕小廟,年輕一點的就到鄉集鎮打牌、搓麻將、喝酒。農村普遍有“村村通”戶外高音喇叭,基本沒有發揮作用,建議恢復鄉鎮廣播站,堅持戶外喇叭天天播放。鄉鎮一級建有文化站,但沒有文化專職干部,沒人做事。要發展壯大具有鄉村特色的民間文化隊伍,如秧歌隊、采蓮船、龍燈隊、獅燈隊、陽戲、雜技、嗩吶隊、小川劇團等,它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鄉村特色,最易被廣大村民接受。同時,近年來打工返鄉歸來組建的廣場舞蹈隊帶回了城市文明特色。對這些人才應建立統一的管理制度,加強業務培訓和指導,在經濟上給予一定扶持和獎勵。
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大力倡導學傳統,以“忠孝仁義”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舊瓶裝新酒,取其精華,推陳出新。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發揮“家風促鄉風”的作用,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遏制大操大辦、薄養厚葬、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堵后門,開前門,與其讓村民亂建小廟和祠堂,不如在農村因地制宜,依自然村落具體情況,統一規劃建立鄉村殯儀館和鄉村公墓,解決村民去世后的殯葬難問題。
1.突出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等的使用。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梓潼縣“1+5”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被評為四川省十大轉型升級案例,值得借鑒和學習。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禁止肥水養魚。加大資金投入,在廣大鄉村開展“掃把行動”和“廁所革命”等,定期對農村垃圾池垃圾進行清理,修建排污管道,積極改水改廚改廁,堅持農村環境治理和垃圾分類,徹底改變臟亂差的鄉村面貌。
2.統籌山水田林路系統治理。由于農業部門分工太細,權限不一,因而保護和治理上步調不一,導致效果不佳,因而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開展農村河塘清淤整治,現在很多河堰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筑的,損壞嚴重,河長制不僅要管環保,也要關心治理。
3.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既是鄉村文明建設的推動者,也是鄉村文明建設成果的享受者,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宣傳方式,讓農民群眾形成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的自覺,如清明、春節祭祀祖先要舉行鳴炮和燒紙錢等儀式,不要簡單地歸結為封建迷信,要尊重這種民俗,但是又要讓村民組成防火巡邏隊,巡山防火,讓村民逐漸認識到傳統的祭祀方式不衛生又不安全,而自覺變更祭祀程序,只備鮮花或紙花“掛清”而不是燒紙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