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階段以來,在貴州省委確立的“主基調主戰略”思想引領下,貴州開啟了新一輪城鎮化和園區建設的進程。2010年末,貴州提出了建設一百個現代化工業園區的構想,全省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特色等實際,加快了工業園區建設的進程。時至今日,貴州省的百余個工業園區已經為全省經濟增速的“增比進位”、為全省經濟總量的發展壯大、為全省脫貧攻堅后發趕超的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資源優勢和豐富文化傳統的合都,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新型現代化工業園區的建設進程,共同支撐著現代化新型集鎮茅臺鎮的發展、共同支撐著璀璨明星千億茅臺量與質的提升、共同支撐著現代化新型都市仁懷市的未來。
合都位于茅臺鎮的右側,沿茅臺鎮赤水河而下,從茅臺鎮中心點位置到合都行政中心位置,不到二十公里的直線距離,就是合都地理位置的范圍了。近年來,隨著新的行政區劃的調整,合都地域已經全部劃歸茅臺鎮管轄。而在歷史上,合都分別隸屬于仁懷市的三合鎮、合馬鎮和二合鎮,是地處該三個鄉鎮邊沿結合部的一塊文化寶地。隨著歷史及區劃的改變和調整,現在的合都,主要地域在茅臺鎮盧榮壩村,由于地處多個鄉鎮的邊沿結合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地域功能的變化,歸屬于不同的鄉鎮管轄,直到2010年底,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合都地域建設“中國醬香白酒工業生產園區”,合都才因其生產的專業屬性,整體并入以世界獨一無二的醬香白酒聞名于世的茅臺鎮,成為茅臺鎮轄區內的一個單列行政村和一個極具特殊性的專業化生產園區。近年來,仁懷市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其人均經濟產值已經在全省穩居第一位,在全國縣級區域里面已經名列前茅。這其中,就少不了合都價值的參與及貢獻。
從整體的地理區位上看,合都的地理區位優勢并不明顯,相反顯得有些偏僻。合都不在鎮中心,距離環繞周邊的三合、合馬、二合、大壩四個鎮行政中心都在十公里左右,在過去,這里的地理區位可算得上大山阻隔、交通閉塞了。這樣的地理距離,用身居腹地、集鎮資源輻射難以企及來形容也不為過。可就是這樣一方土地,自園區開建以來,在這里卻聚集了三百多家醬香白酒生產企業,吸納勞動力達到五千余人,除了解決當地失地農民就業之外,有的生產企業還在附近的村莊招聘勞動力滿足生產之需。“不畏浮云遮望眼、醬香不嫌巷子深”,合都地理位置雖然沒有中心集鎮的優越,也沒有悠久的基建歷史,卻在一個看似“深居簡出”的地方,創造了和不斷創造著茁壯成長的生產力,溢出極大的社會經濟價值,成為欣欣向榮的中國酒都仁懷市后繼而勃發的新增長點。這樣的發展勢頭,與合都文化中蘊含的“和合、契合、合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合都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因應省委、省政府“醬香白酒專業生產園區”的建設而開始的,這個進程至今還沒有超過十年。其間,黨的十八大以后,為了優化國內消費構成,形成正向社會消費價值,醬香白酒食品的生產出現了一度時期的停滯不前,這期間合都的基礎建設也隨之停滯不前。后來,在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合都才接續展開適度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才出現了后來的增產擴能、提質增效、做優放量,才出現了后來的適度規模經濟格局。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合都人就開始了積極主動融入外部世界,勇敢開拓,將本地資源帶入外部世界的大循環。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開放有兩條腿,一條是土地改革也就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另一條是促進鄉鎮企業大發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成為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簽,然而這樣的景象,卻主要出現在東部發達地區,在西部地區極為少見。而在合都,村民們世代傳承的釀造作業從未間斷,鄉間常年炊煙裊裊,很多農戶世代以釀酒為家庭副業,“酒糟喂年豬、酒水為過年、剩余換得燈油鹽巴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村民們意識到,手里的財富就是世代傳承的釀造技術和本地小紅糧。這樣的比較優勢若僅僅停留于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狀態,不僅是巨大的浪費,更是對文明的守舊。釀造技術和本地小紅糧,只有與外部世界相融合,延伸產業鏈,才能創造價值,也只有與外部世界相交換,才能增長價值。整個20世紀80年代,合都地域很多農戶都操起了釀造養家、釀造致富的祖業。產于合都的優質小作坊醬香白酒,不僅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酒宴上、出現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慶餐桌上、出現在禮尚往來的物品饋贈上,而且還被當地跑外銷的人員帶到了五湖四海,成為合都人與外部世界物物交換、物幣交換的敲門磚。80年代,即使是在遠近聞名、馳名中外的茅臺古鎮,櫛比鱗次的茅草屋也是隨處可見,而在合都,那些外出營銷賺了錢不知怎么使用的鄉民們,“豆腐搬成肉價錢”把城里的鋼筋水泥運回鄉下修建的鋼筋混凝土平頂房,卻也隨處可見。比較大型的鋼筋混凝土四合院式的釀酒作坊,在大坡田和陳家嘴各有一家。那時候,這里的很多家庭都有縫紉機、收音機、音響設備。而外地修表師傅常駐這里為村民修理鐘表,就足以證明當地村民時間觀念、生活狀態以及與外部世界聯系緊密程度的與眾不同。當地村民戲稱,只要有新的影片,家家都可以組織放映的設備,更是證明了當地精神文化消費的超前和與之匹配的物質生活。
在改革開放之初,在一個沒有交通便捷和地理區位優勢的山村,在中國的很多鄉村就是窮鄉僻壤。而改革開放之初的合都,除了當地群眾自發地發揮釀造技術優勢和當地小紅糧的資源優勢進入外部世界的大循環之外,內部小區域的市場熱度也不可小覷。
改革開放之初,商品率低,商品不發達,市場發育程度低,在許多地方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模式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普遍的生存常態。而在合都,雖然環繞周邊有著三合、合馬、二合、大壩四個區公所一級的集鎮,每十天“趕集”三天,每逢“趕集”,必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比很多民族地區的集鎮,商品流通和人員往來密集多了。按理說,這樣的區位分布,完全會分流合都的各種要素。可就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合都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交易市場。“周邊集鎮沒有聚合鄉村的要素,反倒是鄉村聚合了周邊集鎮的要素”,這就是當時的合都。
彼時,國家地質探礦隊伍常駐這里,在漫無邊際的黃土地巖層深處,夜以繼日地探尋著巖層中埋藏的國家建設之需。雖然最后收獲甚微,卻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也為市場的形成創造了一定的供需條件。除了優質白酒之外,當地老百姓將常年生長的棉花,通過傳統的紡織技術,織成“家機布”,成為當地與外界交換的又一特色商品,不斷吸引著周圍的人們來此購買。“家機布”也就是手工的“優質棉布”,穿在身上冬天保暖、夏天吸汗、四季柔和。除了釀酒,很多農戶都有織布機、紡紗機,白天上山勞作,傍晚回家紡紗織布,好一派愜意的生活畫卷和場景。合都的紫砂土生長的柑橘樹、桐子樹、橛子樹、構皮樹、苦楝子樹等,成為合都的一道道地域景觀。合都柑橘水分含量豐富,甜味豐盈;合都桐子樹碩大果多,出油量大;合都橛子樹顆粒均勻,成熟季節如天女散花;合都構皮樹樹冠碩大,樹葉翠綠,是良好的家畜飼料來源;合都苦楝子樹高大筆直,是良好的解毒驅蟲藥材。在這里,似乎天然的一切都有著存在的極大價值,共同組成了市場要素之源,不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前來交易。天生萬物,為人所需;萬物有靈,共生共榮。由于自然界天道酬勤賦予當地鄉民的積極價值,這里形成了較早的市場發育。
“九重天上書聲貴,五百年前孝義家”,在合都,很多人家的堂屋里,都有著這樣一副對聯,用以激勵人們重視知識不斷進取、重視家風養德修為。合都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沖刺進取精神,主動融入外部世界的開放思維,天生有用萬物有靈的生存價值,很大程度上也有著合都人重視教育、重視知識的成分。
五岔河與兩岔河在合都中心地新田嘴一帶交匯,匯聚之后的榮昌河順流而下,在合馬鎮的羅村大渡口與川流不息的赤水河融為一體。有上百年歷史的榮昌小學和兩岔小學,就分布在河的兩岸,承載著合都人民的世代夢想。時至今日,全省各地很多的鄉村小學已經“人去樓空”,早已隨著城鎮化的步伐而“分崩離析”。娃娃跟隨大人們進城了,老師們一個一個不是退休就是調離了。而在合都,這兩所陪伴合都人上百年歷史的小學,至今依然書聲瑯瑯,生生不息。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深山遠嶺,這兩所學校曾經演繹了令人驚訝的故事。早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農村學子“躍龍門”考中專讀大學者寥寥無幾、稀世罕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學習成績一定要好,好到遠鄉近里無人能及。而這里卻出現了同一試卷“學生得滿分、老師對八成”的事例,全區第一名竟然也出現在這里。要知道,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這里的老師就地畢業就地任教不為鮮見,在師資力量如此薄弱的環境里,這樣的教學與學習案例可謂千古美談。河流成就了合都的生產,河流積淀了合都的文化。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程中,這里出生和成長的社科教授,著書立傳言教四方,享譽域外桃李滿天下;這里走出的而立之年踏上重要公仆崗位的優秀青年,主政一方。這些不勝枚舉的個案,不斷積淀、創造、升華著合都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一個“不毛之地”興建起了一個現代化專業生產園區,享譽四海;就是在這樣的土壤里,“正本清源,釗少壯志,國禮有加,用之不竭”,一座座人文的豐碑拔地而起。對教育的重視和文化的尊重、不甘落伍的進取精神,始終是合都人走向外部世界的基本力量源泉。
許多年前,在合都榮昌壩斜坡地帶出土的宋代“飛天浮雕”,自然讓人們聯想到這里古代村民的釀造盛景。而今走進合都,看到的是一個新興釀造專業園區的快速興起,看到的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看到的是域外客商的紛至沓來,看到的是希望與夢想,是未來與繁榮。“茅臺之右中國合都”逐漸走向世界,再過幾月,由政府部門舉辦的旅游文化節就要在這里舉行,不僅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提升,這里的人文風物將集中展示給域外。
作為省內為數不多的專業性生產園區,合都已經初具規模,未來也蘊藏著極大的擴張空間,相關部門正在充分運用旅游文化節的契機,凝練力道、集中智慧、做好宣傳,讓合都品牌價值溢出更多的社會效應。合都文化歷史悠久,從早年出土的宋墓飛天浮雕以及宋墓群可見一斑。合都文化,不僅體現在地名的“合”稱與地理的“接合”之上,更集中體現在精神的“和合、契合、合作”之上。“合”生萬物,古人抒發的“和合象同琴與瑟,天人契合豈無意,合作凝新無窮趣”等意境,都蘊含著 “合”的力量與偉大。一切事物走向最終都體現在文化及其載體之上,合都文化現象形成了支撐合都品牌走向世界的硬核力量。合都作為新興的專業生產園區,發揮著重要的增長極作用。充分挖掘和整理合都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合都地域文化精髓,構建現代文化支撐體系,把合都生產園區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厚積薄發、持續不斷的現代化專業性生產園區。“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合都文化底蘊終將為合都園區的發展壯大提供生生不息的文化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