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5月12日刊登斯遠的文章說,5月10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鄉長帕查有格稱,阿土列爾村(懸崖村)將在12至14日陸續搬遷,84戶精準扶貧戶將搬進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整體搬遷后,經過雙向選擇,青壯年可自愿留在懸崖村參與旅游項目的開發。
2016年5月,媒體報道了“懸崖村”孩子爬藤梯求學的故事,那幾乎直上直下的藤梯,刷新了很多人對貧困二字的認知。這次“懸崖村”整體易地搬遷,無疑是用實際行動回應著社會關切。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懸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給扶貧路徑選擇提供很多啟示:對各地而言,脫貧攻堅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難攻堅。
拿“懸崖村”來說,“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點。當地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等并不適宜生存,易地搬遷對當地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必選項”。從以往實踐經驗看,易地搬遷對落后地區整體性脫貧確實行之有效。
當然,“懸崖村”的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也有其難以割舍的東西,這就要求當地在實際操作時,做到精細精準,把好事辦好。雙向選擇,老弱婦孺下山進城、青壯年留下來參與旅游開發,不搞“一刀切”,就體現了“搬得出、穩得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