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劉 瑞
最近,我們又見證了歷史。美國第二季度GDP:-32.9%!這是自1947年開始公布季度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據美國官方預測,在本財政年度,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3.7萬億美元,比上一財政年度增長275%。
“美國打噴嚏,全球就感冒?!甭吠干绫硎荆绻f過去是美國的政策推動世界經濟向高處走,現在就是美國的政策在威脅和拖累整個世界。而對于其他發達國家而言,隨著世界經濟低增長,低利率或負利率可能成為發達國家的“新常態”。
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一種全新的發展形態,與我們過去的認知完全不同。
這種趨勢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特點:新技術突破仍待時日,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經濟增長陷入長期停滯狀態;發達國家傳統刺激經濟回升的手段幾乎窮盡,沒有余地再使經濟回歸高速增長;發達國家企業財政普遍吃緊,債務積累成為未來的隱患;人口老齡化加劇了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負擔,削弱了這些經濟體的消費能力。因此,低利率或負利率可能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新常態”。
2019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世界經濟將增長3.5%;10月時再次把增長預期降到了3%。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使美國工業企業對本土的投資下降超過38%。投資下降,導致經濟增長也隨之下降。2019年,在發達國家中,除了美國有2.3%的經濟增長外,日本與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都表現乏力。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從2019年第二季度起增長率也下降到1%以下。
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而它們刺激經濟回升的手段卻基本用盡。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歐洲與日本已經在實行名義的負利率。當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美國股市的恐慌后,美聯儲迅速把利率降到了零,還采用了更加激進的“無限寬松”買入債券政策。從短期來說,美聯儲的這種決斷能夠制止市場恐慌,但從中長期來看,它是嚴重破壞市場的行為。
在日本和歐洲,負利率對刺激投資和消費并沒有產生太大作用。相反,負利率會讓那些國庫券的大戶養老基金等社會福利基金陷入困境,因為它們是國債市場上的大買家,而央行的負利率造成國債的利息奇低,它們也沒有什么投資收益了。特別是,負利率對政府減少財政負擔有一些幫助,但卻把問題都轉嫁給了企業。比如,金融企業持有許多金融資產,當國債利率為負時,企業為了分擔風險,也只得繼續持有。但是,企業持有國債而國債利率為負,那就意味著企業要倒付國家利息,也就是要交政府另一筆稅。
商業銀行的負擔更重,因為它們必須把一部分資金存放在中央銀行,即存款準備金。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放在央行的儲備金是有利息收入的,所以商業銀行也不著急。但當央行實行負利率時,商業銀行必須為它們支付利息,也就等于向央行交稅。在負利率情況下,企業卻要承擔更多的成本,為國家做出更多的犧牲。
不僅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位置在互換,新興經濟體內也在分化。總的來說,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不斷擴大,而發達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在下降。
即使過去發展得很快的新興經濟體由于分化也遇到了新問題。國際市場上能源價格的下跌已經給南非、巴西、俄羅斯這些對能源出口依賴很大的國家造成了許多困難,它們的經濟增長因此而受阻;發達國家的金融貨幣政策變化也造成了另一些國家的金融困難,如土耳其。印度在2019年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經濟增長大幅下滑,從7%以上的增長率下跌到5%。
相對而言,中國的經濟增長在新興經濟體中算是最好的,盡管我們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也很大。麥肯錫公司全球研究院2019年底的報告表明,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在擴大,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在減少。這表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十足,未來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還很強。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經濟越一枝獨秀,遇到的國際貿易摩擦會越大。這些貿易摩擦現在主要集中在中美之間,但歐洲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其實也箭在弦上,未來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摩擦也可能上升。如何理性地應對這些摩擦,似乎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一定要遇到的一大挑戰。
面對世界經濟低迷,我國已準備好相應對策,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經濟“雙循環”是指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循環之間有機聯系的交互聯系與溝通。就內部循環而言,最迫切的任務是擴大內需,穩定優化產業鏈。就外部循環而言,維護和改進以WTO為代表的經濟全球化平臺,并將經濟全球化的理念從經濟共同體提升到安全共同體、健康共同體、衛生共同體、環境共同體的新高度。中國需要更好地利用“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的出口市場多樣化,逐步減少對發達經濟體出口的依賴。中國經濟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我國已制定各項經濟政策和措施,并且適時調整政策執行情況,以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穩定我們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