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張家港市港區幼兒園,江蘇張家港,215631)
分離焦慮是幼兒與平時親近的人分離后,進入陌生環境而引起的焦慮、不安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幼兒的心理發展與年齡有關,根據美國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理論,1—3歲的幼兒處于自主對羞怯與疑慮時期,這一時期的幼兒比較多疑,需要親近的人長時陪伴。但是,幼兒心理發展并不是完全由年齡決定的,不同的幼兒有所區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分離焦慮是幼兒知覺和認知發展的自然產物。
小班幼兒的情緒與情感比較豐富且外顯,其社會性的發展需要在群體活動中逐漸增強。小班幼兒初入幼兒園,離開熟悉的親人、親近的家庭,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會給幼兒的生活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幼兒不愿意來幼兒園、喝水少、情緒不安、長時間不上廁所等。霍妮認為,如果兒童的分離焦慮感受得不到緩解,幼兒就會對父母產生敵意,甚至把敵意投射到外部世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的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稱為“直接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稱為“間接學習”。有研究發現,有些起初沒有分離焦慮的幼兒,看到一些幼兒通過哭鬧可以換來教師或家長的關注,也會模仿學習,加大教師保教幼兒的難度。分離焦慮會給幼兒的身心發展帶來各種問題,因此,小班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現象是教師和家長都需要關注的。
幼兒初入園時出現分離焦慮表現是正常的現象。分離焦慮一般在幼兒6—8個月的時候已經出現,小班幼兒進入幼兒園,處于完全陌生的環境、人際關系中,第一次需要獨立面對陌生的一切,這對他們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幼兒的不安全感相關。由于與關系親密的親人分離,幼兒急于尋找與自己親近或熟悉的人,在尋找的過程中產生了焦慮的感受。幼兒難以找到自己親近或熟悉的人,更加劇了分離焦慮的產生。
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后,大多數幼兒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和排斥感,在熟悉的親人離開后,幼兒不安的感受被放大。突然要求幼兒來到一個滿是陌生人的環境中,是對幼兒適應能力的考驗。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生活不再像之前一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不同的時間段應該做什么,在幼兒園內都有相應的規定。有研究表明,幼兒出現分離焦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生活制度的改變,包括生理需要的缺失。作息時間的突然改變,讓幼兒感到無所適從。[1]
教師在幼兒的幼兒園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小班新生剛進入園,可以依靠的只有教室里的三位教師。開學初期,面對班上可能有多個幼兒同時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教師很難在同一時間關注到每個幼兒,幼兒在有需求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回應,產生的不安與無助的心情會加劇其分離焦慮的感受,幼兒很容易出現第二天不愿意來上幼兒園的情況。同時,小班幼兒的心靈較脆弱,教師一些無意的行為都會讓幼兒感到十分受傷。
相關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于幼兒焦慮情況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幼兒和家長的關系十分緊密,幼兒容易依賴家長。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那么幼兒在與父母分離或面臨分離的威脅的時候就會增加分離焦慮感受。在家長的“過度保護”下,部分幼兒缺少社交場合的鍛煉,長此以往,幼兒可能對與陌生人交往和接觸產生抵觸情緒,產生社交恐懼心理。同時,過度的愛與關注可能會導致幼兒適應社會的能力、獨立性較差。
教師應當通過調查表、家訪等形式提前了解幼兒的性格及喜好,設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游戲,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多樣的趣味游戲活動。當幼兒專注于游戲的時候,焦慮情緒就會被分散,如有趣的故事、家庭角色扮演游戲、適宜的游戲材料都是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豐富、有趣的活動能夠增進幼兒與教師、幼兒之間的互動,幫助幼兒減輕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與排斥感。
幼兒早上來園時有一定的焦慮情緒,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娃娃家、閱讀角等能夠讓幼兒情緒冷靜的場所或讓幼兒玩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游戲,幫助幼兒從焦慮緊張的情緒中緩和下來,然后慢慢引導幼兒消除分離焦慮。
進入幼兒園后,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最經常接觸的環境。教師應當將幼兒園和教室的環境布置得溫馨、舒適。幼兒園進門的位置可以設計成“歡迎小寶貝”之類的空間,教室可以創設成溫馨的、與家庭類似的環境,如在班級的門口掛一些幼兒的照片,在教室墻面增設幼兒的全家福或幼兒與家長一起做的手工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與幼兒聊一聊“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家庭”“我自己”等話題,使幼兒在幼兒園里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元素,讓幼兒愿意親近幼兒園。教師要讓幼兒覺得幼兒園是可以讓自己心安的地方,幼兒園的教師是可以信賴的,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也是友好善良的。
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教師應當給幼兒時間和機會探索幼兒園戶外環境。在自由的環境中,幼兒能夠觀察動植物,結交新同伴。這樣不僅可以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也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快樂,愿意親近教師、同伴和幼兒園。
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有待發展,如果教師給小班幼兒講道理,效果往往不好。小班幼兒需要的是關心和愛護。面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需要具備一雙善于觀察和發現的眼睛,不僅要從言語上,也要從行為上讓幼兒感受到教師不是“敵人”,而是關心自己的人。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教師要采用適合幼兒的方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當多采用“表揚”“鼓勵”的教學語言,鼓勵幼兒的良好行為,如“你發現了玩具掉到地上并且撿起來了,你可真棒”“你在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了他,你可真是個能干的小朋友”等。小班幼兒聽到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后,會產生自己被需要的自豪感,害怕與不安便會逐漸消失。同伴拒絕水平較高、同伴關系不良的幼兒的群體歸屬需要的滿足情況相對較差,因而容易產生焦慮,因此,教師需要及時關注幼兒的同伴交往情況,幫助幼兒構建健康的、和諧的社會交往關系。[2]
在小班幼兒入園前,家長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如經常帶幼兒去公園等戶外場所進行活動,多與他人交流,幫助幼兒結識更多的朋友,以此減輕幼兒對陌生人、陌生環境的恐懼心理,與同伴產生更多的親近感,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家長也可以提前帶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幫助幼兒了解幼兒園,讓幼兒從心底產生對幼兒園的興趣。這樣,幼兒在入園后就不會顯得驚慌失措。
入園后,如果幼兒早上哭鬧,家長切忌“悄悄溜走”,否則不僅會加劇幼兒的焦慮,還會讓幼兒產生對家長的不信任。家長可以先從與幼兒短時間分離,慢慢進展為較長時間的分離,給幼兒適應的時期。家長要幫助幼兒逐漸認識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不是消失了,只是要工作或者有事情,即使現在看不到,也總會回來的。這樣會幫助幼兒逐漸緩解分離焦慮。
幫助小班幼兒緩解分離焦慮,離不開教師、幼兒園以及家庭的共同交流合作。正確認識小班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現象,根據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征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