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南京市長城小學,江蘇南京,210000)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以問題和任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合適的、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目標任務學習,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面對一篇文本的時候,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師面臨的主要難題。隨著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這一理念呼喚已久,以及部編版教材的全面鋪開,閱讀教學已慢慢轉變,“用教材教”在語文課中逐漸落地生根。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依靠教學經驗,深入解讀文本,重點分析文中的字、詞、句、段,然后分析人物的品質、故事的情節等要素。這樣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學效果不佳。
精準閱讀必須走向指向閱讀。指向閱讀是指教師給定閱讀目標,學生帶著目標任務進行自主閱讀。元認知理論認為,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是明確自己面臨的任務,使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學習文章。因此,教學的任務要清晰,目標要明確。例如,部編版教材中的《竹節人》一文,在前言部分,編者已經明確給出三個目標性學習任務。
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等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怎么讀《竹節人》這篇文章?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第一,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第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第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這三個任務厘定任務項目:如果我想知道竹節人是怎么做的、怎么玩的,你能借助這篇文章給我答案嗎?如果我想知道竹節人這種傳統玩具能給人們帶來哪些樂趣,再決定我要不要玩,你能借助這篇文章給我答案嗎?如果我想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你能借助這篇文章提供的素材,幫我講文中老師的故事嗎?
在確定學習任務后,學生圍繞這三個任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或個體階梯式學習。學生帶著任務目標走進文本,運用閱讀策略對文本進行篩選、定位、歸納、總結。如為了完成寫玩具制作指南這一目標,學生在初讀文本時,首先要認真閱讀課文,再進行文本篩選,接著找出重點描寫竹節人制作過程的內容,最后進行語言組織,完成“竹節人制作指南”。
帶著任務目標走進文本就像一次尋寶的過程,策略性教學得到凸顯。教師的指導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基礎之上,指引學生按照規劃的路線走向指定的閱讀核心,誘導學生得出對文本合適的、正確的理解。此時,教師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牽引者,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陪同者。這樣的方式促使學生帶著任務探索知識,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語文教學旨在教學生掌握一門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研究語言是語法家的事。[1]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模仿的過程,教師的文本解讀方式決定著學生的閱讀方式。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過分主動會造成學生學習被動。學生的每一次閱讀過程,都應擺脫線性的知識接受者,即擺脫“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教師教什么就什么”的學習狀態。學生應在每一次的語言模仿中,逐漸習得技能和方法,最終走向自我發現,完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目標。
只有當學習者感受到學習有用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成主動學習。[2]學生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也是發現的過程,在發現的過程中獲取有用的知識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竹節人》閱讀教學的第二個目標任務是體會玩竹節人的樂趣。任務完成要求是四人一組,合作閱讀、商量故事情節、練講故事、分別講述。任務的評價標準是內容有趣、講述生動。
學生在尋找樂趣的同時要準備講故事,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進行語言的積累和轉換。這樣的方式擺脫了教師引領下逐字逐句體會玩竹節人的樂趣的模式。新的方式讓學生“因文而樂”,當有了目標任務驅動時,學生就會“緣標找樂”,就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主動發現文字所蘊含的不同內容和特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培養的是“已經與文學無緣”的閱讀能力,這是一種“錯誤的能力”,教師必須抉擇“培養哪一種閱讀能力”,也就是閱讀取向的問題。[3]在目標任務引領的閱讀策略中,學生由模仿閱讀走向發現閱讀,以“解讀者”的姿態“將別人的東西當作別人的東西去理解”[4]。這也就解決了“我為什么讀”以及“我怎么讀”的學習問題,有利于培養有閱讀興趣的閱讀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模仿者走向自主的發現者。
過程閱讀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感悟文本,學生在教師的攙扶下亦步亦趨地理解、接受文本的閱讀模式。在過程閱讀中,學生的理解過程也是接受過程,這樣的過程完全不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但是,在目標任務驅動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將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教師的作用則變為評價,在評價中總結提升,由“牽”轉向“引”。
過程閱讀耗時且低效,往往圍繞著一個要素深入,深入,再深入。例如,有教師在教學《竹節人》時,緊緊圍繞課文中作者玩竹節人之樂,不斷挖掘。首先是品“樂”,段中樂、句中樂、詞中樂;其次是讀“樂”,個人讀、開火車讀、男女分組讀、全班讀。一節課下來,班級其樂融融,熱熱鬧鬧。然而,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得到訓練,沒有獲得知識,沒有提升能力。以目標任務為驅動的閱讀策略能很好地解決“單一閱讀”的慣性文本解讀問題。在《竹節人》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教師發揮的是評價式總結作用,在給出三個目標性學習任務后,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在第一個目標任務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講述竹節人的制作指南,其他小組評一評,哪一組的制作指南最易懂。教師在此時完全不插手學生以怎樣的方式去閱讀,每個學生完全以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信息篩選,不斷整合,重新構建信息。
以目標任務為驅動的閱讀策略能夠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進行感悟、積累、提升。以目標任務為驅動的閱讀教學還能夠促進教師將“把我對教材的理解教給學生”轉變為“把我理解教材的方法教給學生”,是真正指向學生能力和未來的教學。